超新星 暴發前一閃光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3/160321135524.htmhttp://www.eurekalert.org/multimedia/pub/111583.php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超新星激波暴
一個國際科研小組21日說,藉助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他們觀測到兩顆大質量恆星爆炸成為超新星的過程,
並在此過程中首次捕捉到由爆炸恆星內核激波形成的被稱為「激波暴」的明亮閃光。
當大質量恆星內核的核燃料耗盡后,其整體結構會在重力作用下崩塌而引發劇烈爆炸,形成超新星。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
恆星內核塌縮時將向外發送激波,當這種激波衝破恆星表面時,會產生異常明亮的閃光,這被稱為激波暴。
由美國聖母大學天文學家彼得·加爾納維切領導的科研小組
用了3年時間分析開普勒所觀測的50萬億顆恆星的光譜,
50 trillion
=> trillion = 10 E12 = 1百萬 平方 = 1T
結果找到兩顆超新星,其中一顆名為KSN 2011a,大小相當於近300個太陽,距地球約7億光年;另一顆名為KSN 2011d,大小相當於約500個太陽,距地球約12億光年。
研究人員在較大的超新星上首次觀測到激波暴,但在較小的超新星上卻沒有觀測到。他們猜測這可能是因為小的超新星周圍環繞氣體,遮擋了所產生的激波暴。
加爾納維切在一份聲明中說:「激波暴的閃光可持續約1小時,因此要捕捉到一次這種閃光,要麼是運氣特別好,要麼得持續不斷地觀測數以百萬計的恆星。」美國太空總署的聲明則將這一發現稱為天文觀測上的一個「里程碑」。
這一研究結果將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