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天文台 HRO 實驗電台工作日誌大溪天文台自4月18日開始觀測天琴座流星雨 April Lyrids (006 LYR)
觀測頻率:日本福井大學示標電台 53.755MHz(JH9YYA,50W,CW)距離大溪約1800公里
觀測頻率:日本宮崎大學示標電台 50.017MHz(JA6YBR ,50W ,CW)距離大溪約1280公里
天線:50MHz 4ele yagi
圖1:
20210419 08h50m(AM) 50.017MHz 取樣圖 VF=0.82KHz圖2:
20210419 08h50m(AM) 53.755MHz 取樣圖 VF=0.78KHz老貓物語:有兩圖可見到流星信號大約同步接收.但是兩者頻率因為發射電台和流星高度位置和電離柱體的角度因素,在大溪天文台接收站收到的信號就會有微延遲接收的類同干涉效應(同流星因兩發射信號不同地點,所以到達大溪天文台時會有微時間的不同.50.017頻率信號比53.755頻率快到達大溪接收位置) 另外就是反射定律關係,這個反射信號(入射角度=反射角度)造成的接收信號強度不相同的差異.
*.兩部接收電腦的內部時間均已由GPS同步校對.
*.不過要觀測兩個信號不同時間進入接收的干涉相位差別做精密測量,這還無法做到.還要靠示波測量. 將來也有可能考慮一種觀測方式,就是取得3個或以上的觀測站在特定時間(流星雨)同步觀測. 取得三地的同流星信號三個相位不同的比對.加入杜普勒效應的修正,可以提供較正確流星的三維數據.(可取得高度,方位和移動速率的資料,類同電波三角測量技術).就可以進入流星的立體空域三維觀測階段.
*.現階段觀測,老貓就理論而言,若是有顆流星進入的角度和高度適合宮崎的發射和大溪的接收模式.此時例如大溪可以收到約20dB的強度信號.但福井的信號會因距離較遠,其到達流星電離柱體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度均大於宮崎的電波反射角度.此時福井一次反射的位置會超過大溪天文台距離而降低此流星信號的強度(要加上路徑衰減變數).甚至無法接收到此信號.
如果福井的電波信號碰到流星,因遇到適合大溪天文台位置的高度和角度.例如讓大溪天文台接收到20dB強度信號.此時宮崎的電波信號會因一次反射角度較為狹小,而可能到達不了大溪天文台位置.讓信號衰減甚至收不到信號. 因此,在兩個不同距離發射電波的電台,遇到相同一顆流星的時候,因反射條件不同,會讓大溪天文台兩個接收頻率所接收的信號,有不同的信號強度變化. 所以大約可以了解,在福井的正上空或是大溪的正上空出現的流星電波進入大溪天文台接收的機率就非常低.但大溪接收站往東北方向,就逐漸是接收熱區(大溪地區到基隆地區).或是最佳的流星偵測敏感熱區約在宮崎往西南方向到大溪,逐漸為接收熱區.但在這條接收距離長達1300公里空域,在中央位置,就是熱區最低的區域(沖繩以南約2-300公里的位置).這表示以前單以偵測50.017MHz的時期,最佳熱區大約在沖繩到宮崎以南約不到1000公里的空域(減去沖繩以南約2-300公里的熱點最冷地區). *不過話雖如此,但大溪天文台尚未建立專用的53.755MHz天線前,這樣的觀測並非精確穩定.*
在國際流星反射的區域研究而言,在流星電波觀測中,基本上是以電波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條件需要成立! 在符合流星反射條件(入射角=反射角),其可以成立各點將此集合的分佈以宮崎電波發射站和大溪接收站為焦點的橢圓體. 當流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可以然生產生電離柱體的方向向量.此時高度設定E層高度.將這樣的條件,可將橢圓體的長半徑,在三維面體內(不考慮地球球面,因發射和接收點距離較小,所以設為地面為底的平面x,y,z三維模型),將流星的向量變數加入可以建立一個二維聯立方程式. 如此大約可找出理論的反射接收熱區. 但這樣的模型,遇到流星雨多以隨機不同方向的散射狀.同時信號的密度多以Es型態顯示.如此在實際觀測上有其困難且不精確的問題存在.
*.有圖1可見,因流星進入地球大氣層產生主信號反射的前夕,在流星進入大氣層燃燒開始引起空氣分子電離階段,會讓背景雜訊電平突然升高(到達微電離臨界值),而可見到雜訊的FFT有不同的分佈.同時可見信號強度也突然且同步升起然後一段時間到達主信號反射後就突然下降到原來的背景雜訊電平 .(此為較大質量流星ECHO現象的特徵).燃燒約一段時間後會達到主信號反射的臨界點.通過臨界後就可以完成一顆流星的主信號接收過程.
在圖2可見,相同流星所引起的電離效應也因頻率不同,發射電波站距離不同,所接收到的電離效應也會不同.圖2就較為衰減. 這樣的現象, 若是在同一個電波發射站同步發射相同功率但不同頻率的電波,就可以收到不同頻率( 如LF 到MF或是HF到VHF頻率 )在E層電離層的最高臨界反射頻率MUf強度的變化.這在研究90-120公里高的E層於夜間近乎消失的電離情況下,其自由電子濃度的變化.
研究文獻:
Junichi Watanabe (1984): Expected Region of Shower Meteors Detectable by Forward Scattering Method (II), Radio Meteor Research, 12, pp4-21 (in Japanese)
Yosuke Utsumi (2002): Simulation for Detective Field of HRO, 2002 International Science Symposium on the Leonid Meteor Storms
https://www.amro-net.jp/database/program/program2/index.html 最後第2圖:日本流星研究會,以宮崎和福井兩個發射點和日本本島的接收站為橢圓體的焦點為基礎,所以接收熱區均以日本兩個發射站的熱區呈輻射狀.但距離均以日本本島為主. 如北海道札榥到福井 兩個地區不同發射仰角的流星反射熱區模擬.由模擬圖可見,若接收站設在發射和接收站位置周圍都是熱區,但兩地位置中央不適合設立接收站,因為熱區的密集點最少!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在某個流星雨的反射區域模擬結果
最後一圖: 依照其計算模擬模式,大約簡單大溪天文台和宮崎,福井兩地長達1800公里上空區域的反射接收熱區分佈.紅色藍色為熱區(黃色為冷區),此冷區呈左右分散,類似水平狀。
曹大貓咪 2021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