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安置一個測微刻度這個東東,其實早在10年前就有人這樣作了,如果是200mmF4較大光圈的,那或許還不錯用.但對於短焦比望遠鏡或大口徑的鏡頭就不是那模靈光了...這是因為焦點會隨著溫度變化作少許移動.這對於短焦比短景深的鏡頭,刻度無法延用上次的位置...也就是每次都要重新調整.好用是可以左移或右移固定刻度作每次的修正.就好像我這次在大雪山,這個10公分F4的短焦鏡,無法固定一個焦點用到底.每次梢有濕度變化就位移了...所以每次都要重作微細對焦(就是曝光10秒,不降噪...放大並局放看星點,再微調看左移對不對?不對就是右移...粉累的重覆工作)...
貓大完全指出了問題所在。我一直在想,溫度鐵定對焦點有影響的,可是濕度咧?我就搞不清楚了。
另外問一下貓大跟各位鄉親,小弟看貓大在大雪山器材的照片,除濕抗露是用暖暖包。市面上賣的暖暖包有的號稱一個可以支撐24小時 (NT$10/ea),這種規格的對我們來說適用嗎?一般而言鏡頭會不會太熱(>50°C), 跟鏡頭之間要不要墊一塊毛巾之類的?暖暖包應該放在鏡頭上方或下方,或者一次用兩個一上一下把鏡頭包起來? (還是我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反正綁一個上去讓鏡片溫度略高於環境溫度就搞定了)
另外,電熱絲或者透過電阻並連/串連所製作的dew heater 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嗎?因為我光是想到耗電量就覺得有點可怕,電瓶又要大一號。買像是Kendrick的產品蠻貴的,DIY又沒本事
抱歉問一堆問題。自從山上遇到器材滴水之後,這幾天一直在思考這些。先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