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移軸鏡, 為製造軸心以外的特殊效果, 很古早的設備, 目前數位相機好像有開始內建軟體處理效果的功能了.
長焦鏡頭也許對天文愛好者是另一天地, 只有少數幾位前輩打不到星星就打鳥洩憤.
雖然天文鏡與攝影長焦鏡在玩了一整年之後有分清楚界線, 天文有絕對銳利的微細合焦, 但拿來拍靜態景物, 就變成攝影鏡頭的絕對發色優勢. 但是反過來說, 天價的高階大光圈的長焦攝影鏡頭的光 "量" 卻是天文鏡不能比的, 這引起我嘗試摸索過的興趣, 也終於摸清楚 "法蘭距" 的問題限制點.
長焦鏡頭的卡口雖因各廠商的設計而無法套用不同系統的轉接環, 事實上只是那些不規則擋片的位置, 然後就是版主幫忙找出來的各廠牌與系統的鏡後距的差異. WiKi 有提到機身設計從轉接環到感光元件/底片的距離較短者佔優勢, 因為只要解決上述卡口問題, 能搭配的鏡頭容易加套環就有更多的選擇. 如果是一位懂得控制 M mode (A/S/ISO) 的攝影者, 根本不是問題, 只要能合焦, 當然哪一管鏡頭銳利、發色濃郁都是首選, 這也是有些大師能以低廉價位改裝鏡頭來做純手動拍攝的高成就!
回過頭來說, 因為那些高價, 甚至目前中古價位很便宜的長焦鏡頭, 只要解決法蘭距到天頂鏡的合焦位置, 轉來當目視天文望遠鏡, 或者利用 zoom 特性拿來當尋星鏡, 就有超級優勢了. 當尋星鏡時對新手更有利, 因為 zoom out 尋星容易, zoom in 時校準更精確, 不是嗎? 當天文望遠鏡觀賞月全食/月表, 有色彩的喔!
不相信請諸位前輩玩看看.
我試過的粗糙組合曾 po 文在此論壇, 就是買超極廉價的卡口微距轉接環, 可以拿掉銜接的幾個不同厚度之環以變更法蘭距, 然後套上目鏡接環, 就是一支天文望遠鏡了. 不過想變換目鏡倍率來賞鳥隨著習慣非正向而須加套45度正向鏡, 就因沒一家廠商是作極短前置到反射稜鏡的, 無法讓天頂鏡移到法蘭距的合焦位置, 所以無法調整到理想的銳利合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