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beta.com/articles/tech/667587.htm研究人員觀測發現當彗星在恒星系統邊緣彼此融合,在狹窄而密集環結構中形成行星,該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天文學雜志》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行星科學家凱雷·利斯(Carey Lisse)指出,
每一顆行星的體積是通過殘骸環反射光線進行評估的,每顆行星的體積是地球的數倍。
很可能這些行星形成環中最有趣的是環繞HR 4796A恒星的紅色殘骸盤,HR 4796A是一種異常緊密的嬰兒恒星系統。
利斯說:“狹窄而密集的環狀結構仍是一個巨大謎團——在這樣年輕恒星系統中通常很難發現如此緊密的結構,通常情況下,
在一顆系外行星系統清除和沉積物質之前,這些物質會混亂地移動,最終行星天體將很少穿越其它行星運行軌道,就像目前太陽系內的行星有規律地運行。”
美國宇航局的研究人員花費幾十年時間研究年輕殘骸盤系統——恒星系統最外部邊緣類似彗星物質構成的明亮、稀薄外環結構,發現了行星形成的潛在路徑。
不僅HR 4796A恒星殘骸環非常緊密,該殘骸環的紅色也非常引人注目。利斯認為,這種顏色是由彗星燃燒殆盡的巖石有機物質殘骸形成的,當彗星接近恒星環時會蒸發消失。然而,HR 4796A恒星系統最吸引人的是它可能會導致殘骸盤非常稀薄,而不像預計的那些使殘骸盤變得密集和散亂。
利斯說:“彗星墜落在這些不斷增長的行星表面,將導致大型云層快速移動,噴射‘建筑灰塵’,這些灰塵物質將在大型云層中擴散。行星形成的唯一解釋觀點是多顆微型行星在環狀結構上聚集合并,同時,這些較小天體具有較低的啟動速度,指引殘骸環形成狹窄結構,就像狹窄的土星環一樣聚集和銳化。“
這種銳化環結構未來有一天將形成巨大的行星,殘骸環系統孕育行星的模式不同于太陽系,它們是由冰、巖石和一些難降解有機物質構成。利斯指出,這非常像開普勒行星勘測中大量超級地球的預測成分構成。
雖然這些環結構與其它年輕恒星系統存在驚人差異,在環狀結構形成氣態巨行星大小的行星之前,仍將出現一些變化。為什么在原始氣體盤被剝離之后,要花費如此長時間才能在這些殘骸環系統中制造外部行星,這仍是一個未解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