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239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性可能比之前認為的還要高
臺北時間2014年4月21日凌晨6:14,有顆火球飛越俄羅斯接近北極圈的領土,再度引起大眾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憂慮。
根據一個建造非營利性的小行星搜尋望遠鏡的組織B612基金會(B612 Foundation)所釋出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達城市毀滅等級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會,可能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還要高。已退役的美籍華裔太空人盧傑(Ed Lu)表示:「社會大眾普遍有個錯誤觀念,認為小行星撞擊非常稀少,其實這是不對的。」目前盧傑為總部位在加州的B612基金會負責人;B612之名來自世界名著「小王子」中,主角居住的那顆小行星之名。
科學家根據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Organization)2000到2013年間的全球核武監測網資料,總共發現了26起小行星在地球大氣中爆炸的事件。其中最受人矚目的當然是2013年2月15日撞擊俄羅斯車里雅賓斯的事件,當時在空中爆炸的震波引起地面建築碎裂而造成2000多人受傷。B612基金會於上週四公布一段影片,影片中顯現了這26起小行星事件的先後順序和墜落地點,提醒大眾要注意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盧傑表示:小行星直徑若大於40公尺,約比半個美式足球場還小一點,就達到可能摧毀城市的等級。想像一棟公寓大小的建築物,以50馬赫(Mach)的速度移動,可能造成多大的傷害?(註:1馬赫為1倍音速。50馬赫相當於時速61740公里或每秒17公里。)
事實上,這26起小行星撞擊事件所釋出的能量,多半在1~10千噸(kiloton)TNT黃色炸藥爆炸當量(TNT equivalent),有3起在10~20千噸,有2起甚至超過20千噸;以1945年廣島原子彈能量約15千噸來比較,可知這些小行星撞擊時釋出的能量其實是非常高的。
NASA已經執行多年的小行星監測計畫,常態性追蹤監測直徑大於1公里的小行星;這樣大小的小行星,大約相當於一座小型山丘,若撞擊到地球,將引起全球性的連鎖災難。約6500萬年前,則是估計有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氣候變化,科學家相信這可能是成後來恐龍滅絕的原因。
2013年2月15日墜落俄羅斯車里雅賓斯的小行星,直徑約為20m左右,就已經引起如此明顯的效應,更遑論其他更大的小行星?
科學家先前估計:城市毀滅級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約每100年1次。但這個估計數值,並沒有夠硬實的證據以茲證明。B612基金會計畫以私人贊助的經費,耗資2億5000萬美元來建立Sentinel紅外太空望遠鏡,預定2018年發射升空後,找出所有可能有危險性的近地小行星,然後想辦法讓這些小行星轉向,避免地球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