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貓咪
|
|
« 回覆文章 #4 於: 2013-07-31 10:44:47 » |
|
ㄏㄏ....不要被這些爛圖表給騙啦...那是找一本有格子的筆記簿加上簡陋的手繪圖而成.只是其中的計算真的是粉累,一面要想這樣算的意義是否有錯!?一面又要反覆計算是否也有錯....粉煩粉頭大倒是真的..所以標準星場比對去年和今年只作了兩次,有了初步大溪天文台儀器的儀器(meade 10"F/6.3+SBIG ST2000XM+UBVRI濾鏡)星等差數值後,就不玩了.利用這一套三色的v-v'差作修正,倒也符合AAVSO的變星需求精度(都在容許B,V,R測光精度誤差內.U,I波段多用在超新星觀測.變星不常用).有了這些儀器和修正數據,便可以進行變星的光電測光(photometry).
至於測光,嚴格而言,有兩種取樣方式,一種是我說的孔徑測光,另一種是所謂的點彌散函數(Point spread function)的測光取樣.此兩方法各有其優缺點.其中孔徑取樣,因測光是直接將目標星的星點面積圈選起來(如astroart軟體),軟體就將這圈選的範圍內的讀數都當作這星點的流通量.這方法粉適合變星.但若是觀測一些星系內的變星,或是超新星類...那就會誤把非目標星以外的星光也一併算進來.所以測光多會過亮!點彌散函數測光會目標星當作星光為分佈在ccd的畫素面積上(非一個點).測光軟體會模擬高斯分佈(就是統計上的常態分佈)去模擬目標星的流通量.如此就會將不屬於目標星的流量去除.
利用孔徑或點彌散函數測光都會得到未修正的儀器星點(都是CCD取樣的讀數),未修正儀器星等有兩種意義.一是要修正儀器的基本誤差,取其平均值來修儀器星等.另一種是修正到和可視星等相近到一個精度.但可視星等基本受到參考星的頻譜,儀器的誤差和大氣厚度(仰角影響)等問題,要修正到相近,那有點自找苦吃.所以多以儀器星等修正到本身誤差降到最低即止.不會去修到看可見光星等相近...
無論是修正到哪種狀態,都需要一份國際認證的星表資料.內有目標星附近的參考星詳細各單光星等資料,所以較嚴格作研究的天文學家,都會觀測一顆變星或超新星時,順帶將附近的參考星一併拍入.再作一次標準星場作儀器星等修正.
*.觀測外星系內超新星時,多會利用各波段觀測超新星的星等變化,找出其屬性,如找到超新星是否可作標準燭光(如果最大光度和變化曲線穩定且固定! 但這和外星系內的造父變星不同,因造父變星有週期.利用光週期理論,可以絕對星等和視星等周期算出其秒差距,便可知其距離...)..再利用對星系的已知距離,算出絕對星等和光度曲線.這對這顆超新星的內部能量和輻射來源皆可作深入研究.
*.純化或稱淨化的星場影像對於天文測定是非常重要.如數位單眼也粉簡單,只是純化的程度不一.冷卻ccd本身無任何修正濾鏡(如IR cut),加上冷卻CCD的量子效應及雜訊表現比數位單眼的商業CCD好,所以經過偏壓,暗電流,平光修正後.就是一張純化影像.而且就是一張的原始影像為主.不能有重疊,影像處理...老貓的處理也粉機械化,就是先V波段.先作V波段的偏壓,暗電流,平光處理後,再作其它B,R波段的純化處理.最後就是觀測變星多選在觀測時間內,變星在仰角50度以上,以減少其它雜訊的干擾.
*.圖一:未經純化(淨化)的星場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