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到\"人文",有點過於沉重了....
還沒買望遠鏡前,有長時間的參閱了一些相關的天文同好網站,除了少數的觀測與討論外,多半都是以攝影討論為主,觀察了許久,了解到要拍攝到好的照片是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相關器材的投資,我其實有點好奇,難道不拍照就不能了解天文嗎?甚至我會有點懷疑,當長時間投入天文攝影後,得到的是\"專門拍照天文星像"的專業知識呢?還是真的對天文有更深一層的體認呢?
其實會如此想,並非看不起拍照的人,相反的,我是很羨慕那些照片拍的很漂亮的同好,但又常在想,為了什麼讓那些人肯投入那麼多的器材來拍照,而在拍照多年之後,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待這段經驗;相反的,不拍照的人,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去感受天文的點點滴滴....
而我拿到望遠鏡後,這一年來,總是很隨性的在家中屋頂上,隨意的看一些想看的天文景觀,受限於台北的光害,能看到的也許不多,但也因自己長時間的摸索,而偶有突如其來驚喜與震撼,像頭一次根據天文台的資料,找到土星,從尋找到定位,再看到光環,那種感覺是\"土星已不再是敎科書中的景物了",而自己是結結實實的看到,雖然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又如M42,雖然在台北無法看到像照片般,色彩那麼的飽和,卻也看得到一絲絲淡淡的雲氣,體會一下何謂星雲,而在夏未秋初之時,數天連續的觀察,真的發現木星的四大衛星運轉週期之快,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位置變化,或者是小小一坨的橢圓的M31,我才知那是小宇宙,或許這些景像,在較資深同好的經驗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對大多數常時間居住在城市的人來說,好像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
所以,我很好奇,會裏的同好都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去看眼前的這一切,想得到些什麼,卻又得到些什麼,數十年前,學生時想帶我入門的同學問我,你將來有錢買望遠鏡後,想做什麼,我沒有回答,他說他也許想看到一些看不到的景物,但看到後呢,要當天文學家,還是要做其它的,當時沒人回答的出來,如果這問題現在問我,我會回答,我會把它當娛樂,隨時看一些想看的天文景觀,每天的天氣都不樣,每個地方的天氣更不一樣,在不同的日子,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天氣,那怕是一樣的星星,也會有不一樣的表現,又何況是那麼多那麼大的天空....這就是我現在的寫照...
其實我會提,只是在想,某些同好不一定有高級的望遠鏡,不一定俱備拍照的知識,但同樣有對天文的熱忱,也許有適當的課程或研討,可以普及到這些同好,像"台灣天文儀器發展史\"這類的課,就算不太懂光學,不太懂攝影,甚至不具觀測技術的同好而言,卻也可當成聽故事一般去參與.....
坦白說,我並沒有什麼高明的見解,因為說的白話一點,在某些甚至大部分的情況下,沒有一些基本知識或高級的設備,還真無法看到想看的天文景象,而研習課程的設定也有其必要性,至於\"人文"呢?就好像讀工程的人,會被要求讀一些通識或人文方面的課程,這些東西在學的時候好像沒啥用處,但卻會一點一滴在生活中浮現出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