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NASA當初為何放棄太空梭?
NASA的 太空梭 在2011年全部退役
https://www.stockfeel.com.tw/spacex%E7%9A%84%E6%A9%9F%E6%9C%83%EF%BC%9Anasa%E7%95%B6%E5%88%9D%E7%82%BA%E4%BD%95%E6%94%BE%E6%A3%84%E5%A4%AA%E7%A9%BA%E6%A2%AD%EF%BC%9F/自從1981年4月12日開始使用至今,30年內美國共建造6架太空梭,除了樣品機「企業」號,投入使用的5架工作機包括「亞特蘭蒂斯」號,「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發現」號以及「奮進」號。
在最初設計之時,工程師希望制造一個能夠像火箭一樣發射,飛機一樣著陸的「複合體」。 這種多功能性也意味著它既需要十分可靠的安全性;又需要足夠大的空間和動力燃料以保證能運送空間站組件和太空望遠鏡等物資。而這就導致了太空梭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每次僅發射費用就為5億美元,還不計入分攤的設計製造成本。最初設計太空梭的「賣點」是它每周都能發射,前往太空將非常安全且便宜。但自1981年投入運行以來,美國太空梭每年最多飛行9次,遠低於當初設想的每年飛行50次。
專家認為,太空梭沒有逃逸系統,實行人貨混運,既複雜又昂貴,「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的失事證明,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都遠低於相對簡單的載人飛船。由於設計先天不足,太空梭所做的改進只能是工藝上的,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2011 年太空梭退役之後,美國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喪失了載人進入太空的能力,不得不仰賴俄羅斯的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但面對每位乘客 7600 萬美元的天價,即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稍顯吃不消。
而在美國國內,由航空巨頭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合資成立的發射公司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卻趁機「哄抬物價」,單次的發射任務的成本竟高達 4 億美元。NASA當時的處境用「內憂外患」來形容也不為過
以SpaceX為例,大約每月發射一次火箭,為某個公司或某個國家運載衛星,或為國際空間站補充供給,它以每次發射 6000 萬美元的低價打敗了這些老牌競爭對手們,而這樣低廉的發射成本主要得益於SpaceX的火箭90%都是由自家工廠製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