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view.sina.com.tw/post/16882314 6500萬年前,一顆體積較大的小行星碰撞在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伯地區,隨後碰撞引發超級火山噴發,導致地球氣候發生顯著變化,最終恐龍在一連串的災難中無法適應,最終走向了滅絕之路。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恐龍滅絕之謎現已揭曉,6500萬年前,一顆體積較大的小行星碰撞在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伯地區,隨後碰撞引發超級火山噴發,導致地球氣候發生顯著變化,最終恐龍在一連串的災難中無法適應,最終走向了滅絕之路。地球美國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斯(Walter Alvarez)說:「理解我們如何破譯岩石層中記錄的一個偉大歷史事件,就像該考古事件自身一樣有趣。」
重要的岩石樣本
古比奧古鎮建造在義大利翁布里亞地區英吉諾山脈斜坡位置,其保存完好的建築結構記錄了古羅馬輝煌的歷史。公元前2世紀-1世紀之間,伊特魯里亞人始建了這座古鎮,羅馬時代、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相繼建造了羅馬劇院、執行官邸,各種教堂和噴泉,成為吸引遊客前來參觀的著名古羅馬景點之一。
然而,吸引美國年輕地質學家沃爾特前往古比奧古鎮的並非古羅馬建築,而是保存在城鎮外部岩石結構中的自然歷史記錄。在古比奧古鎮外部存在著地質學家夢寐以求的東西——地球上最廣泛、最連續的石灰岩層。
當地人將吸引人注意的粉色裸露岩層命名為「Scaglia rossa」,它們位於山坡和峽谷地區,「Scaglia」的意思是岩石薄片,指的是岩石很容易削成方形結構,用於建造房屋,例如:羅馬劇院,「rossa」指的是粉紅色。這個巨大的岩層是由許多層構成,大約跨度400米,最早的歷史記錄可追溯至遠古海底,該岩層記錄了地球5000萬年發生的變化。
長期以來,地質學家一直使用化石識別來自世界各地的岩石記錄,沃爾特使用該策略研究古比奧古鎮周圍岩石結構。在這種石灰岩層中,他發現了微型生物的外殼化石,這種生物叫做有孔蟲(foraminifera)。它們是一群單細胞原生生物,只能用放大鏡才能觀看到,但是1厘米厚度的粘土中,他發現了兩個石灰岩層,根本沒有化石記錄。此外,在粘土層之下更古老的地質層中,有孔蟲化石廣泛存在著,並且其個頭比粘土層之上發現的化石樣本更大。無論他在古比奧古鎮任何地方進行勘察,都發現一層薄粘土層上面和下面的有孔蟲化石存在著大小差異。沃爾特對比白堊紀末期(圖中底部)和第三紀(圖中頂部)時期的有孔蟲化石樣本,在世界範圍內的第三紀(圖中頂部)時期的快速、戲劇性的變化感到困惑。這些標本來自不同的地點(不是古比奧岩層)。
沃爾特對此感到迷惑不解,究竟發生了什麼才導致有孔蟲出現體形差異變化?這個過程發生得有多快?不存在有孔蟲的薄粘土層代表了多長的歷史時期?
這些微型生物看似十分普通,1300英尺厚的岩層中1厘米厚的粘土層似乎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項發現讓沃爾特獲得一個重大發現,關於地球生命歷史的一個重要時期。
K-T邊界
從化石分佈和其它地質數據來看,古比奧岩層跨越了白堊紀和第三紀時期。這些地質時期的命名源自早期地質學家關於地球歷史上主要間隔時期的觀點,以及標記特定時間的一些特徵。在一個時期劃分體系中,生命發展歷史被劃分為三個時代——古生代(「遠古生命」,第一代動物);中生代(「中期生命」,恐龍生活的時期)和新生代(「近代生命」,哺乳動物生活的時期)。白堊紀是以白堊色岩層特徵而命名,形成於中生代后三分之一時期。第三紀(曾被重新命名,並細分為早第三紀和新第三紀),開始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結束於260萬年前的第四紀初期。
==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758925.htm6500万年前,一颗体积较大的小行星碰撞在尤卡坦半岛希克苏鲁伯地区,随后碰撞引发超级火山喷发,导致地球气候发生显著变化,最终恐龙在一连串的灾难中无法适应,最终走向了灭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