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觀星會

討論區 => 天文新知 => 主題作者是: peter 於 2019-01-30 12:36:33



主題: 首度在AGB漸近巨星支恆星旁發現鐵塵包層
作者: peter2019-01-30 12:36:33
首度在AGB恆星旁發現鐵塵包層

https://www.tam.museum/astronomy/astronomy_detail.php?lang=tw&id=387

羅馬第三大學(Roma Tre University)Ester Marini與西班牙加納利天體物理研究所(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Canarias,IAC)Aníbal García Hernández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大麥哲倫星系(Large Magellanic Cloud,LMC)中發現一群極貧金屬星(very poor-metal star),而且這些恆星周圍還環繞著含鐵量極高的鐵塵。這項發現是結合了有關恆星拱星盤中塵埃形成的理論模型預測,以及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的紅外波段觀測結果而得出。相關論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快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http://www.tam.museum/astronomy/htmlFiles/images/prensa1520_3590.jpg)


質量介在1~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結束生命之前,會沿著赫羅圖(H-R diagram)上的漸近巨星支(asymptotic giant branch,AGB)演化,最後形成白矮星。在這個變動快速的關鍵階段,恆星會經歷體積膨脹、表面溫度降低,且會隨強烈恆星風而流失很多質量,最後因低溫環境和高密度恆星風,使恆星周圍的包層(envelope)成為塵粒凝聚的理想環境。

這些處在AGB階段的巨星所製造的塵埃逐漸逸散在星際介質中,成為新一代恆星及行星的製作原料,因此這個過程對其所在星系的演化影響深遠,而這也是為何天文學家現在對於鑑別塵埃的類型(例如固態的有機質或非有機質),以及確認這類巨星能製造多少塵埃非常感興趣。

將史匹哲紅外觀測資料與理論模型比對之後,這些研究學者發現這群大質量AGB的質量大約在5倍太陽質量左右,約在1億年前形成,且極度缺乏鐵、鎂和矽等重元素(天文上稱為金屬元素)。然而出乎預料的,他們發現這些AGB的紅外光譜能量分布狀況,僅能以恆星周圍包層中的塵埃主要是鐵塵來解釋。這個現象在一般大質量AGB恆星周圍並不普遍,因為AGB恆星產生的塵埃主要是矽酸鹽類。所以有大量的塵埃是富含氧、矽和鎂等成分。但若考慮這群LMC中發現的AGB是在重元素極度貧乏的環境中誕生的,那麼,這個鐵塵包層的發現,就更令這些天文學家意外。

事實上,這是天文學家們第一次發現這樣的恆星:在貧金屬環境中的大質量AGB恆星內部的核融合反應相當複雜,會將幾乎所有鎂和氧投入核融合反應中,而這些成分是形成如矽酸鹽之類的其他類型塵埃的主要成分。因此在這樣特殊的貧金屬環境中,鐵塵將成為塵埃的主要成分。這個狀況其實在過去其他個別觀測證據中也曾被提及,但Marini等人的結果則是直接確認這個觀點是對的。這些天文學家寄望未來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正式運作之後,能對這個課題有更深入的研究和瞭解。
 
資料來源: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Canarias-I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