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觀星會

討論區 => 天文新知 => 主題作者是: peter 於 2016-03-22 13:24:24



主題: KSN 2011d Shock Breakout 超新星激波暴
作者: peter2016-03-22 13:24:24
超新星 暴發前一閃光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3/160321135524.htm


http://www.eurekalert.org/multimedia/pub/111583.php

(http://media.eurekalert.org/multimedia_prod/pub/web/111583_web.jpg)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超新星激波暴

一個國際科研小組21日說,藉助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他們觀測到兩顆大質量恆星爆炸成為超新星的過程,
並在此過程中首次捕捉到由爆炸恆星內核激波形成的被稱為「激波暴」的明亮閃光。

  當大質量恆星內核的核燃料耗盡后,其整體結構會在重力作用下崩塌而引發劇烈爆炸,形成超新星。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
恆星內核塌縮時將向外發送激波,當這種激波衝破恆星表面時,會產生異常明亮的閃光,這被稱為激波暴。

  由美國聖母大學天文學家彼得·加爾納維切領導的科研小組
用了3年時間分析開普勒所觀測的50萬億顆恆星的光譜,

50 trillion
=> trillion = 10 E12 = 1百萬 平方 = 1T

結果找到兩顆超新星,其中一顆名為KSN 2011a,大小相當於近300個太陽,距地球約7億光年;另一顆名為KSN 2011d,大小相當於約500個太陽,距地球約12億光年。

  研究人員在較大的超新星上首次觀測到激波暴,但在較小的超新星上卻沒有觀測到。他們猜測這可能是因為小的超新星周圍環繞氣體,遮擋了所產生的激波暴。

  加爾納維切在一份聲明中說:「激波暴的閃光可持續約1小時,因此要捕捉到一次這種閃光,要麼是運氣特別好,要麼得持續不斷地觀測數以百萬計的恆星。」美國太空總署的聲明則將這一發現稱為天文觀測上的一個「里程碑」。

  這一研究結果將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主題: 回覆: KSN 2011d Shock Breakout 超新星激波暴
作者: peter2016-03-22 18:14:52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485813.htm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486017.htm
该影像拍摄下了远在12亿光年以外的一颗恒星的爆炸画面。该影像拍摄下了远在12亿光年以外的一颗恒星的爆炸画面。这次爆炸只持续了20分钟左右。据悉,这是人类首次成功捕捉到恒星爆炸的画面。
由于该过程仅持续20分钟,开普勒捕捉到这一瞬间被NASA称之为“天文学家研究调查的里程碑”。这一研究结果已被接受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323/4da537793f3b5fa.gif)

据CNN和太空网22日报道,美国宇航局用于发现行星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拍摄到这颗距离地球12亿光年,直径比太阳大500倍的红色巨型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并在这一过程中首次捕捉到爆炸冲击波的可见光。
由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葛纳维奇(Peter Garnavich)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分析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3年周期内从500个星系中捕获的数据,观测了多达50万亿颗恒星,结果寻找到两颗超新星。研究人员在较大超新星KSN 2011D上第一次观测到“冲击波”,但在发现的另一颗较小超新星KSN 2011A(太阳的300倍,距地球7亿光年)上却没有。他们猜想,这可能是因为小的超新星周围环绕气体,遮挡了其产生的“冲击波”。

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生命将终结时,重力导致其核心崩溃所引发的剧烈爆发现象,从而形成超新星。当恒星内核塌缩时向外发送激波,冲破恒星表面产生异常明亮的闪光,被称为“冲击波”,最高亮度甚至比某些星系更为耀眼,其辐射出的能量如同太阳或普通恒星一生所辐射的总量。

“研究这些恒星以及爆炸如何、为什么发生,是我们理解宇宙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开普勒项目科学家豪威尔(Steve Howell)指出,“宇宙中全部重元素都来自超新星爆炸,例如所有地球上甚至人体内的银、镍和铜,都来自于垂死恒星的大爆炸。生命的存在就是因为超新星。”


主題: 回覆: KSN 2011d Shock Breakout 超新星激波暴
作者: peter2016-03-23 13:11:19
NASA 首度補捉到超新星爆炸瞬間的閃光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6/03/22/nasa-spots-early-supernova-shockwave/

超新星爆炸通常是個數週長的事件,在最初的閃光之後,會形成一個愈來愈大的火球,並且亮度會逐漸增加,隨後再逐漸轉暗。我們常常看到宇宙深處的超新星爆炸,但每次都是只看到亮度逐漸增加的過程,超新星表面被震波解構時的那一下超級閃光因為持續時間太短了(只有 20 分鐘左右),所以到現在才終於被儀器錄下。功臣正是一直忙著在找地外行星的刻卜勒任務,因為它的設計就是一直盯著天上的某個區塊,每 30 分鐘拍一張照片地持續做觀測,因此剛好在 2011 年的資料中,錄得了這麼一個事件。
 
據科學家分析,回傳的數據符合之前對 Type II 超新星的模型預測,但像所有的科學成果一樣,回傳的資料也帶來了新問題 -- 這個超新星(KSN2011d)並不是當年度 Kepler 發現的唯一一個,之前還有一個名為 KSN2011a 的超新星同樣在視野中爆炸,但卻沒有閃光的發生。科學家揣測後者可能的閃光被包圍超新星的氣體雲遮擋,不過這就要再等未來的觀測結果再做進一步的分析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kLlILnQjG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