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echnews.tw/2023/12/22/hydrogen-poor-star-supernova/ 大質量恆星不會安靜消失,它們的死亡是場亮度比整個星系還高的超新星奇觀,核心最後也會塌縮成黑洞或中子星。但天文學家注意到大量超新星意外缺乏氫氣的奇怪現象,表明此類超新星來源是貧氫恆星,現在,調查發現 25 個與假設完全匹配的新類型恆星。
事實上,天文學家預測約三分之一大質量超新星的前身必定是貧氫恆星,最近一項專門尋找這些恆星的調查計畫發現 25 顆與預測完全匹配的物體,如果這些假設的恆星確實存在,我們現在知道如何識別它們。
根據理論,這類貧氫超新星屬於「外層剝離超新星(Stripped-envelope supernova)」,其光譜高度缺乏氫線,恆星在爆炸前外部氫已被吹掉,暴露出內部氦層,由雙星系統中 2 顆恆星交互作用形成。
我們已經見過緊湊聯星系統中的恆星相互吞噬,其中一顆恆星將伴星的氫吸走,後者成為幾乎不含氫的氦星,最終伴星爆炸時只噴出少量氫氣。
但由於被剝去外部材料,氦星發出的光大部分落在可見光譜外,因此很難被發現。
2018~2022 年間,研究人員使用尼爾·格雷爾斯雨燕天文台在紫外線波段下調查大麥哲倫星雲數百萬顆恆星,挑出 25 個紫外線數據不尋常目標,以麥哲倫望遠鏡進一步獲取光學光譜數據,揭示恆星化學成分。
分析證明,這些物體具有我們對中等質量氦星各種期望,包括高溫、高表面重力、高氦氣、低氫含量,其中 16 顆甚至具有與聯星系統伴星一致的運動。
團隊目前正在更詳細研究這些恆星,並試圖擴大搜索範圍尋找更多氦星,這些工作能幫助我們找到那些不知蹤跡的中等質量、外層剝離氦星,即貧氫超新星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