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觀星會

討論區 => 天文新知 => 主題作者是: peter 於 2014-05-22 12:28:59



主題: SN 2013cu 超新星可能是 Wolf–Rayet 星
作者: peter2014-05-22 12:28:59
http://authors.library.caltech.edu/45864/

Wolf–Rayet 星(富含氢的外层被剥离的巨大天体)是IIb、Ib 和Ic型爆炸的超新星前身星的若干候选对象之一。这篇论文报告,在来自IIb型超新星SN 2013cu的早期光谱(仅在爆炸之后15小时)中检测到了强发射线,这与Wolf–Rayet 星是前身星的判断相一致。这种致密的超新星风( supernova wind)的程度意味着,在爆炸之前不久该前身星的物质损失可能会增加,这与最近的理论预测相一致。为该论文配发的一篇News & Views文章提出,这些新发现是迄今获得的最直接证据,证明这些巨大恒星的确以超新星的形式来结束它们的生命。


http://www.astronomy.com/news/2014/05/new-technique-reveals-supernova-progenitor

http://www.universetoday.com/112021/new-supernova-likely-arose-from-massive-wolf-rayet-star/


主題: 回覆: SN 2013cu 超新星可能是 Wolf–Rayet 星
作者: peter2014-05-22 12:39:46
http://www.astronomy.com/news/2014/05/new-technique-reveals-supernova-progenitor

(http://www.astronomy.com/-/media/Images/News%20and%20Observing/News/2014/05/SN2013cu.jpg?mw=600)


主題: 回覆: SN 2013cu 超新星可能是 Wolf–Rayet 星
作者: 曹大貓咪2014-05-22 12:58:29
好亮的藍巨星!!


主題: 回覆: SN 2013cu 超新星可能是 Wolf–Rayet 星
作者: peter2014-05-22 14:19:19
Supernova 2013cu in UGC 9379 = Psn J14335897+4014207

GOOGLE FIND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ndreagalaxy/8716258571/)

先前國外有拍
http://astronomy.mnstate.edu/Feder_Observatory/category/pretty-pictures/


主題: 回覆: SN 2013cu 超新星可能是 Wolf–Rayet 星
作者: peter2014-05-23 12:16:22
http://space.kexue.com/2014/0523/38421.html

天文学家首次直接证实一颗沃夫-瑞叶(Wolf-Rayet)型恒星在IIb型超新星爆炸中毁灭。这颗恒星距离地球3.6亿光年,研究人员通过中间帕洛玛瞬态工厂(intermediate Palomar Transient Factory,iPTF)管道得以在爆炸发生数小时内捕获。

  我们的太阳十分巨大: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占据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每秒产生的能量是400万亿兆瓦,表面温度是1万摄氏度。但就恒星而言,太阳属于轻量级。沃夫-瑞叶型恒星才是名副其实的“宇宙巨兽”,他们的质量是太阳的20余倍,表面温度是太阳的至少5倍。但因为这类恒星相对罕见且神秘莫测,科学家对它们的形成、维系和衰亡过程一直所知甚少。幸亏有了iPTF研究,情况有所改变。iPTF使用隶属于美国能源部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NERSC(伯克利实验室)的国家能源科学研究计算中心NERSC和能源科学网络ESnet提供的资源,揭秘了超新星爆炸等转瞬即逝的宇宙事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研究人员们借助iPTF捕获了一颗超新星的爆炸。爆炸发生后15小时,研究人员激发地基和空基的望远镜几乎观测5.7小时。这些观测结果有助于了解沃夫-瑞叶型恒星的“生与死”。   

  该项研究的负责人Avishay Gal-Yam表示:“新研发的观测手段使我们获得过去梦寐以求的观测能力。我们正向实时研究超新星迈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期刊《自然》上。   

  伯克利实验室计算宇宙学中心和iPTF协作项目负责人彼得-纽金特(Peter Nugent)认为:“这次我们掌握了确凿证据。这是我们第一次实时观测到这种类型的爆炸。”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学教授Alex Pillippenko称:“1987年,我首次发现了IIb 超新星爆炸。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人类能掌握这种爆炸的直接证据。”

  那些超大质量的恒星在生命周期最后阶段变成沃夫-瑞叶型恒星,他们会产生重化学元素,这些元素成为构建星球和生命的基石。Pillippenko表示:“我们正逐步明确恒星发生了哪种爆炸,为什么会爆炸,会产生哪些重元素。这些元素对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正在探究恒星的起源。” 

  所有尺寸的恒星都是通过核聚变反应,将氢聚合为氦释放能量。质量越大,引力越大,需要抵消引力坍缩的能量越多。当氢被消耗殆尽,超大恒星开始融化碳、氧、氖,钠,镁等更重的元素,直到核心变为铁。当质量足够大,状态无法维系,恒星开始毁灭。

  纽金特提到:“当沃夫-瑞叶型恒心变为超新星时,爆炸会取代恒星风,恒心开始毁灭。我们十分幸运捕获了SN 2013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