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觀星會

討論區 => 天文新知 => 主題作者是: peter 於 2012-05-31 12:43:45



主題: 雅可夫斯基效應讓小行星1999 RQ36偏離160Km
作者: peter2012-05-31 12:43:45
小行星1999 RQ36是個鬆散空洞的小行星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805

Chesley等人選中的這顆小行星編號為1999 RQ36,意味著這顆小行星發現於1999年。因發現時間相當早,阿雷西波天文臺曾在2011年9月對它進行過精確的雷達測定;阿雷西波和金石兩處雷達觀測站之前也曾在1999年和2005年觀測過這顆小行星,以及研究過太陽系、月球、行星和其他小行星對1999 RQ36的重力影響。綜合這些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型研究,Chesley發現過去12年來,

這顆小行星的軌道已經偏移約160公里之多。
^^^^^^^^^^^^^^^^^^^^^^^^^^^^^
對此軌道變遷現象,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小行星本身所產生的一種稱為雅可夫斯基效應(Yarkovsky effect)的微小推力。

  雅可夫斯基效應由19世紀俄羅斯工程師雅可夫斯基首度提出,故以之命名的。此效應指小行星長期受到陽光照射,在吸收陽光熱能、然後再輻射出來的過程中,會對軌道運行產生輕微的推擠作用;但由於這種作用力非常微小,因此很難測量。
 但即使如此,1999 RQ36最接近太陽時,雅可夫斯基效應作用在小行星表面的推力也僅有半盎司而已,約相當於3顆葡萄的重量壓在數百萬噸重的小行星上

雅可夫斯基效應 WIKI
h.wikipedia.org/wiki/亚尔科夫斯基效应
亞爾科夫斯基效果在從1991年起2003年的12年中被測出。小行星6489(葛耒夫卡)的軌道在1991年,1995年和1999年以雷達被精密地測出

=>所以對撞擊地球可能 潛在威脅 小行星來說可以用此法
但反過來說
目前對小行星軌道應該沒考慮到  雅可夫斯基效應造成偏差吧





主題: 回覆: 雅可夫斯基效應讓小行星1999 RQ36偏離160Km
作者: peter2012-06-04 14:56:57
NEWS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tech.china.com/science/universe/1030/20120604/17235552.html

這艘飛船的被命名為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是“新視野計劃”的第三艘無人太空飛船,該計劃產生的前兩艘飛船分別是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和新地平線號冥王星探測器。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將在2019年抵達小行星,並於2023年攜帶小行星標本返回地球。亞爾科夫斯基效應是一名十九世紀的俄羅斯工程師首次發現太空中的微小岩石天體在受到太陽光的長期照射後可吸收太陽光,並將其轉化為熱效應使小行星軌道產生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