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星星教室 arrow 搜尋系外行星方法 find extrasolar planet
搜尋系外行星方法 find extrasolar planet
2024-11-01 07:39:44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搜尋系外行星方法 find extrasolar planet  (閱讀 27916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於: 2006-12-17 11:47:59 »

國家地理播過  "地獄來的行星"
這部 video 外面應該還買不到  不過 有位賈不妙 自己有錄過或許 p2p 上面還可以
 找到  , 地獄來的行星有介紹過 一些方法  
我整理如下    下面 有提到文章 多是 天文台新聞  版權是天文台所有  ..
  希望我們有生之年 能發現 另個有生命得星球  .. 不過 另部 video  "尋找外星人 "
科學家以前使用 阿雷西波 或是 電波望遠鏡干涉去研究外星人信號   ,  但是跟本很難收到信號  不過隨發現系外行星能力更強
, 連找到類似 地球般大小行星都不在是難事 ,  已經有科學家說 將在 50年內發現外星人 .  而且以往科學家都只觀察主序星 都一直認為紅矮星
不會有行星, 但最近研究發現  太陽週邊其實很多 矮星都有行星 , 雖然矮星很冷  不太可能有出現生命 , 但是 discovery 先前播過的
 假想影片  外星異世界  還有藍月 ..是認為熱木星旁旁得衛星 , 或許會有大氣 (可能由 titan 得到想法)  或海洋
或是 紅矮星 離很近的行星 , 只要溫度適當 都可能有生命存在 ,  目前科學家都是假設以地球的生命型態來判定 系外行星生命
 , 不過也許 和科學家想的不同 會有完全不同生命型態 ,  如同深海火山噴射口 有不須要氧 的生物
 還有一個是火星隕石上的 奈米微生物  (目前科學家認為最小得生命體 不會 < 20nm , 但是已經有人發現 奈米微生物 )
 
1. 使用重力擾動 -> 但必須是熱木星行大的行星 ,且離恆星近到很近  通常比水星近很多
  會因為重力使母星軌道有偏差 , 不過仍然很小  但是科學家可以由一些方式得知可能有看不到的行星 ,   一些飛馬 51  當初都是因此發現的

2. 凌日法  因為有恆星被行星擋到發生凌日 使用CCD 可以分解出 1%光度變化得知
   但是也要靠運氣 因為凌日不會常發生 , 但是由於科學家認為天上星星很多 就算凌日發生機率不高 還是很多 , 所以好像有個計劃會使用望遠鏡 監看某些天空是否有星體發生亮度變化後 ,  把一些可疑星體交由其他天文望遠鏡繼續研究

發現第三顆「凌日行星」
http://www.asiaa.sinica.edu.tw/outreach/news/old/2003/03042506.htm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以發現超過100顆以上所謂的「地外行星(exoplanet)」,也就是太陽系以外、環繞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絕大多數都是利用母星受到行星重力而造成軌道運動有微擾出現的方式偵測到的。不過,這種方式偵測到的地外行星,只能得知它們的公轉週期及與母星之間的距離等,至於公轉軌道的真正傾角仍為未知,因此對於行星的質量,只能得到一個「下限」,並不能知道「真正的」數字;而且所找到的都是質量較大的行星,因為大行星所引起的重力擾動才容易被觀測到。所以用這種方法想找像 "地球" 一樣的行星,仍實非易事。


3. 逕向速度  使用光譜分析 因為有恆星本身會自轉 光譜會變化 , 在使用光學干涉方式很容易找到行星 , 以前要大口徑才可能找到現在小望遠鏡將有能力發現更多系外行星
 
--> http://www.asiaa.sinica.edu.tw/outreach/news/old/2003/03042506.htm
  光譜所測到的逕向速度,便能計算出行星的軌道大小、周期與傾角,故能得出正確的行星質量、直徑及密度

4. 日冕方式  使用東西遮掉亮光 ,以前使用此法發現過繪架座 beta 有 行星盤面  
  織女星也有  
 --> 最新有個 旋風星冕儀,搜尋系外行星的新利器
   http://www.tam.gov.tw/news/2006/200603/06030101.htm
 http://www.setitaiwan.com/forum/viewtopic.php?p=2275&sid=6f04e55df790d28bafc0b3adb63fb7cf
 利用這種旋風星冕儀(vortex coronagraph),這些光就像龍捲風一樣,穿過遮罩以後便螺旋行進,在「龍捲風」的中心,相位相差180度的 ... 這套旋風星冕儀的原型機於兩年前已安裝在史都華天文台(Steward Observatory)60吋Mount Lemmon望遠鏡上進行測試


5. 微重力透鏡  使用重力透鏡能發現  地球大小行星
   --> 最近發現都是這類方式

6 . 微重力透鏡  
天文學家發現岩質的系外行星  -> 微重力透鏡天文台
http://www.tam.gov.tw/news/2006/200601/06012701.htm
天文學家利用重力透鏡技術,發現了一顆質量僅地球五倍半、可能由冰與岩石所構成的系外行星,這也是目前所知與地球最類似的系外行星。顯示重力透鏡技術在搜尋具適居性系外行星上將大有可為。 (由 OGLE 計畫 2005 年在銀河核球所發現的第 390 個重力透鏡現象)的行星位於距離超過 20,000 光年外的人馬座方向 ,接近銀河中心。其所環繞的恆星質量約為太陽的 1/5,軌道距離與地球相近,不過估計行星表面相當寒冷,只有 -220 ℃。
雖然天文學家對於在這麼冷的地方是否能夠存在有機物存疑,不過卻認為透過重力透鏡技術,還是有機會可以發現其他位於適居區內的行星。  

什麼是重力透鏡?
重力透鏡的概念最早由愛因斯坦於二十世紀初提出。當天文學家觀測一顆恆星時,照理來說其光線應直線行進到達望遠鏡中
,但如果中間有其他星體經過,其重力會影響光線的行進方向,形成類似透鏡的作用,使觀測到的亮度升高。
所以即使無法真正觀測到該星體的影像,也可藉著後方恆星亮度變化出現峰值來推測出星體的存在,
甚至估計其大小以及與恆星間的距離。即使行星質量只有地球這麼小,如果通過的路徑合適,也會產生可觀察到的增亮。
  目前已發現了超過 150 顆系外行星,大部分都是應用另一種技術:恆星的沿徑速度因受到行星重力影響而發生變化
,造成譜線的都卜勒位移。不過這項技術只能發現質量較大、但非適居性的系外行星。
   這次所發現的是第三個以重力透鏡發現的系外行星,而且是體積很小的岩態行星,根據核聚積的太陽系形成模型
,天文學家相信這類行星的數量應比巨行星多

 =>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6449.0
« 最後編輯時間: 2022-05-05 18:04:21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1 於: 2006-12-17 11:49:09 »


下面是 天文台新聞  .. 天文學家 真的很厲害
越來越多方法可以發現系外行星


------------


史匹哲發現超級巨大的行星系統
http://www.tam.gov.tw/news/2006/200602/06020902.htm

紅矮星旁發現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 
http://www.tam.gov.tw/news/2005/200512/05120101.htm
法國和瑞士天文學家,利用歐南天文台(ESO)位在智利La Silla的3.6米望遠鏡加上HARPS儀器,
發現一顆到目前為止最輕的系外行星。更讓這些天文學家驚訝的,是這顆系外行星的母星居然是一顆質量很小的紅矮星
(red dwarfs)。由於紅矮星在宇宙中相當普遍,這項發現代表著宇宙中可能到處充斥著行星,
而且目前已有探測這類系外行星的科技能力,未來探測系外行星的重點可能終將如SETI科學家所言--是M型星的天下。
這顆紅矮星名為Gl 581(Gliese 581的縮寫),位在天秤座中,離地球約20.5光年,質量僅為我們太陽的1/3而已
。這種紅矮星所發出的總亮度,比我們的太陽還暗50倍以上,且是銀河系中數量最多的星種:舉例來說,
在太陽附近100顆恆星中,就有至少80顆是紅矮星。Gliese星表是列出太陽附近25秒差距(parsecs)、
相當於81.5光年範圍內的恆星,Gliese於1969年首度出版,後來Gliese和Jahreiss於1991年出版修正版。
Gl 581就是Gliese星表中第581顆星。既然這類恆星如此普遍,天文學家便想知道這類恆星究竟會不會擁有行星。
先前的巡天研究卻只在200顆紅矮星中,找到其中2顆擁有行星。不過,日內瓦天文台(Geneva Observatory)
Stephane Udry表示:先前的研究不代表全部,因為當時的觀測精度可能不足以找到這些行星,所以他們後來
才會發展超級精密的第二代儀器--HARPS光譜儀(High Accuracy Radial Velocity for Planetary Searches,
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尋光譜儀),這台光譜儀的精密度最高可測到每秒1公尺的徑向速度變化。現在事實證明,這個決定相當正確。
  右上圖是紅矮星Gl 581的徑向速度變化曲線圖。從圖中可看到,Gl 581沿著我們視線方向的速度分量,
有一個5.366天的週期變化,變化幅度約為每秒13.2公尺左右,應該是受到行星的重力牽曳的影響所致。
且因變化曲線相當對稱,因此行星的軌道應該相當接近圓形。經計算之後,這顆行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7倍,
相當於海王星的質量,因此是到目前為止,所有發現的170顆系外行星中質量最小的。它相當靠近母星,
僅600萬公里遠,公轉一圈只有5.4天;太陽系中最靠近太陽的水星,距離也至少5600萬公里,公轉一圈約88 天
。由於它如此靠近母星,天文學家估計這顆系外行星的表面溫度可能高達攝氏150度以上。
天文學家目前還在努力搜尋其他紅矮星周圍的系外行星,其中有5顆系外行星候選者的質量可能比Gl 581的行星還小,
這5顆分別是Gliese 876d(7.3倍地球質量)、HD 160691 d(14倍地球質量)、 55 Cnc e (14.4倍地球質量)、
HD 212301 b(14.4 倍地球質量)、HD 4308 b(15倍地球質量)。不過這些都僅是估計的質量下限,
有可能會因行星軌道面傾角的不同而變大

9米望遠鏡發現它的第一顆系外行星
http://www.tam.gov.tw/news/2004/200407/04071002.htm
1999年才剛開始進入正式運作的麥當勞天文台(McDonald Observatory)9.2米哈比-艾伯利望遠鏡(Hobby-Eberly Telescope,HET)
發現了它的第一顆系外行星。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質量約為2.84倍木星質量,公轉週期約54.23天,距離母星約0.26天文單位
(AU,比水星與太陽的距離0.3AU還近)。這顆行星的母星HD 37605是顆類太陽恆星,目視星等約8.7等,但比太陽稍小一些,
表面溫度也比太陽低一些(約5475K),光譜型為K0,重金屬豐度比太陽還高,軌道橢圓率高居目前已知120顆系外行星中的第三大(e = 0.737)。
天文學家Bill Cochran、Michael Endl和Barbara McArthur等人,利用HET與高精度光譜儀(High Resolution Spectrograph,HRS)
,以所謂的「徑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technique)」來偵測系外行星。因為行星環繞母星公轉的過程中,行星重力會扯動母星
,使母星的位置繞著整個行星系統的質心做週期性擺動,因而造成母星光譜譜線會週期性的來回移動(都卜勒效應),
這是搜尋系外行星最普遍的方式。HET望遠鏡的運作方式與一般大型天文台不同,不需要天文學家親自到天文台中操作望遠鏡來觀測,
而是天文學家將己身的需求目標告知天文台的操控人員,而望遠鏡操控人員就會從研究計畫名單中挑選適合當晚天氣與月相的天體目標進行觀測
。如此一來,每個晚上都可以觀測許多不同研究計畫的目標,而每一個研究計畫也都可以有比較長期的資料足供分析。
他們稱這種運作方式為「表單制(queue scheduling)」。對系外行星搜尋這類研究而言,
這種望遠鏡運作方式非常切合天文學家的需求,因為他們可以隨時將重要目標編入待觀測表單中,而不會妨礙其他的觀測目標
。HET望遠鏡加上高精度光譜儀後,徑向速度的誤差量(均方根)僅有每秒3公尺以下,使得系外行星搜尋變得更有效率,
成為行星獵人的一員大將。


 小望遠鏡將有能力發現更多系外行星
http://www.tam.gov.tw/news/2006/200601/06011702.htm
小望遠鏡將有能力發現更多系外行星 天文學家透過一架口徑不到一米的小型望遠鏡,
在一顆距離約一百光年的年輕恆星旁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天文系教授 Jian Ge 表示
,過去 20 年間,天文學家搜尋了大約三千顆恆星,而未來發現系外行星的速度預料將大為提昇,
使用的設備也不再是昂貴不可及,或許未來二十年,搜尋的恆星數量將可擴展到數十萬顆。
 Ge 團隊發現的這顆行星質量至少為木星的一半,環繞的恆星年僅六億年,是目前發現具有行星的最年輕恆星。
 由於系外行星會被恆星的光芒掩沒,所以偵測非常困難,天文學家以恆星光譜上譜線的微小移動,
來尋找行星重力對恆星運動所造成的擾動。自 1990 年代起,利用這種方法已經發現超過 160 顆系外行星。
 不過這種方法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必須拍攝光譜,而光譜的亮度很低,需要大望遠鏡才有足夠的集光力來拍攝。
 天文學家現在用一種新的技術:Exoplanet Tracker (ET),以干涉計來取代光譜儀,只需要原本 1/5 的亮度,
便能夠更精確的偵測到恆星沿徑速度的變化,所以較小的望遠鏡也可以勝任。而這套 1.2 米長、0.6 米寬、
重約 70 公斤的設備僅需 20 萬美元,也比光譜儀所需的百萬美元便宜數倍之多。ET 最初是由 Lawrence Livermore
 國家實驗室物理學家 David Erskine 於 1997 年所設計,安裝於一架 0.9 米的望遠鏡上。Ge 的團隊在加以改良後
,最多可以同時測量 100 顆恆星的徑向速度變化。 這項技術明年春天起將應用於 Sloan 數位巡天計畫 (SDSS)
的 2.5 米廣視野望遠鏡上。這也是首次以小於一米的望遠鏡,透過徑向速度變化而被發現的系外行星。
像這樣的望遠鏡在全世界有數百架之多,相比之下,以傳統方式搜尋系外行星的二、三米望遠鏡卻寥寥可數
,也很難申請到觀測時段。

繪架座Beta發現微行星帶,顯示有早期行星系統
http://www.tam.gov.tw/news/2004/200410/04102601.htm

 繪架座Beta(Beta Pictoris, β Pic)是個年輕的主序星,天文學家早在其周圍發現有塵埃拱星盤環繞,
且此拱星盤恰以側面朝向地球。這個拱星盤的物質來源,不只是恆星誕生時的原始星雲殘餘物質,
應該還有微行星(planetesimals)相互碰撞或彗星蒸發時的微粒,不過天文學家對細節並不清楚。
日本茨城大學(Ibaraki University)、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國立天文台(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of Japan)
機構的研究學者,利用位在夏威夷的8米昴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及冷卻型中紅外光譜相機
(Cooled Mid-Infrared Camera and Spectrometer ,COMICS)詳細觀測繪架座Beta的拱星盤之後,
發現在離中間母星約6、16、30AU有矽質塵埃微粒(天文單位,1AU=1.5x108km,為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
。由於塵埃微粒極易受到恆星輻射壓力的影響而迅速地向外移動,因此這些學者認為:
微行星聚集在離中央母星約6、16、30AU的地方形成環狀構造,稱之為「微行星帶(planetesimal belts)」,
如同我們太陽系中介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一樣。上圖為小林光二(Kouji KANBAYASHI)
繪製的繪架座Beta微行星帶中微行星互相撞擊而產生塵埃微粒的想像圖。
這個研究結果同時顯示在塵埃微粒豐富的地區,應該就是行星系統正在形成的地方。最特別者,
這三個微行星帶都與我們太陽系中的行星所在位置相關(編者註:木星離太陽約5AU、土星10AU、
天王星20AU、海王星30AU、冥王星40AU)。這個結果對行星系統形成與演化的研究衝擊頗大,或許,
這樣的微行星撞擊在太陽系早期是相當頻繁且普遍的事件。


 旋風星冕儀,搜尋系外行星的新利器
 http://www.tam.gov.tw/news/2006/200603/06030101.htm
旋風星冕儀  美國 亞利桑納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光學科學家Grover Swartzlander
設計了一套新的光學系統,可以完全遮蔽星光,讓天文學家得以研究這顆恆星鄰近的行星。此外,
這套光學系統或許在顯微鏡學和必須遮蔽強光的攝像系統中都相當有用。
  這套系統的核心技術稱為「光學旋風式遮罩(optical vortex mask)」,由一片薄而小的透明玻璃晶片,
上面蝕刻成一組如同螺旋狀樓梯的型態,如下圖。當光打在遮罩上時,光在比較厚的地方所減低的速度比薄處多
,最後使得光被分裂 成不同相位,某些光波的相位甚至與原來的相差了180度。利用這種旋風星冕儀(vortex coronagraph)
,這些光就像龍捲風一樣,穿過遮罩以後便螺旋行進,在「龍捲風」的中心,相位相差180度的光波會互相抵銷,
使得中心區域呈現全暗的狀態,如右圖 (像不像日全食的景象?)。
光學旋風式遮罩示意圖  旋風式光學設計並不是新點子,但直到1990年代中期,科學家才有能力研究其背後的物理意義。
而直到最近,Swartzlander等人才注意到相關訊息,並認為可能可以應用在強力望遠鏡中,
讓天文學家可以直接偵測比其母星暗100億倍的系外行星。天文學家之前使用以不透明遮片製作的傳統星冕儀時,
如果要在明亮恆星周圍搜尋行星,會因星光透過遮盤而產生繞射現象,行星發出的光因而被這些繞射的星光淹沒蔽而不得見
。而旋風星冕儀則可完全遮蔽星光,沒有散射或繞射的問題。
這套旋風星冕儀的原型機於兩年前已安裝在史都華天文台(Steward Observatory)60吋Mount Lemmon望遠鏡上進行測試。
不過因這座望遠鏡未加裝自適應光學系統,無法校正地球大氣擾動,因此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找到任何系外行星系統。
 Swartzlander認為:旋風星冕儀未來可望安裝在太空望遠鏡上,使其效能充分發揮


業餘天文學家偵測到新的系外行星凌日現象
http://www.tam.gov.tw/news/2005/200507/05071301.htm
美國加州業餘天文學家Ron Bissinger,發現HD 149026b恆星發生行星凌日的現象--系外行星(exoplanet)從恆星前方通過,
使恆星亮度降低的事件,;這是第三起由業餘天文學家發現的系外行星凌日事件。這顆行星繞其母星公轉的週期約2.877天,
由於運氣不錯,Bissinger有機會在6/30、7/2和7/5連續三次觀測到這個事件的部分掩食過程,
將所有觀測資料利用Eastern University的David Bradstreet撰寫的Binary Maker 3 software程式加以整合後,
可以得到凌日的完整光變曲線,如右上圖,天文學家可利用凌日事件精確測量行星的直徑。
  組織Transitsearch.org系外行星凌日觀測網的Gregory P. Laughlin等人,訓練了一批如Bissinger這樣的
業餘天文學家協助搜尋系外行星凌日的現象;當初HD 149026b可能發生行星凌日的預報提出後,
Laughlin認為雖然業餘天文學家有能力可以偵測,但觀測難度比前兩個偵測到凌日事件的HD 209458b和TrES-1還高,
業餘天文學家可能無法應付。然而事實證明,Bissinger利用Celestron SCT 14吋望遠鏡加SBIG ST-10XME CCD
便搶在專業團隊之前偵測到這起事件,因此業餘天文學家只要善加利用CCD輔助觀測,即可大大提升觀測的成效。



發現大小僅為行星級的最小恆星
http://www.tam.gov.tw/news/2005/200503/05030401.htm
        一組跨國合作的天文學家日前在系外行星的候選者中,居然篩選出一顆「恆星」,且這顆恆星的大小僅比
我們太陽系中的木星稍大一些而已,令這些天文學家相當詫異。這顆恆星同時成為目前已知體積與質量都最小的恆星。
右圖是太陽(左)、OGLE-TR-122b(新發現的小恆星)與木星的大小比較。相關論文將發表在天文與天文物理期刊
(Astronomy & Astrophysics,A&A)中。  這些天文學家於2004年3月利用歐南天文台(ESO)位在智利的
Paranal Observatory8.2米超大望遠鏡(VLT),加上FLAMES多通道光譜儀(multi-fibre spectrograph),
進行60多顆恆星的徑向速度測量,這些恆星都是在OGLE巡天計畫中,確認亮度會短暫下降、可能擁有系外行星的候選者
由於凌日法類似食雙星,當行星或伴星從恆星前方通過,會造成恆星亮度下降,天文學家從亮度下降的程度、
時間間隔與光譜譜線移動的距離等,可以幾乎正確地估計出行星或伴星的質量,因此相當受到天文學家的青睞。
ESO PR Photo 06a/05   結果,這些天文學家發現其中位在船底座、編號為OGLE-TR-122的恆星,
其光變曲線(如左圖)顯示它擁有一個非常小的伴星,每7.3天便會掩食 OGLE-TR-122一次,掩食時間可長達188分鐘,
使OGLE-TR-122的亮度下降約1.5%左右。經詳細測量後,確認這顆伴星的質量僅約木星的96倍(太陽質量的1/11),
但直徑卻只比木星大16%(太陽直徑的1/8)。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2 於: 2006-12-17 11:50:57 »


引用下列文章
版權屬 該網站


-----------


http://france.nsc.gov.tw/ct.asp?xItem=0950724006&ctNode=625&lang=C

法國天文學家新發現三個系外行星
摘要

歐洲的一支天文學研究團隊發現三顆新的系外行星,質量分別是地球的10倍、12倍與18倍。這支研究團隊包括法國CNRS高層大氣物理學部門(Service d'Aronomie)、馬賽天文物理實驗室(Laboratoire d'Astrophysique de Marseille)、巴黎天文物理研究所(Institut d'Astrophysique de Paris)、上普羅旺斯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Haute Provence),以及天體機構暨星曆計算研究所(IMCCE)。這三個系外行星圍繞著一顆質量略小於太陽的恆星,位於距離太陽系40光年的船尾座(Puppis)。根據行星形成與演化模型,其中兩個較靠近恆星的行星應該有較多的岩石,較外圈的行星則應該是有一層氣體包圍著由岩石與冰組成的核心。這個較外圈的行星屬於「可居住」區域,也就是說,在距離其恆星一定距離的地方可能有水的存在。這些結果發表在5月18日的〈自然〉(Nature)期刊。

本文

過去11年來,科學家總共發現了180顆系外行星,它們都圍繞著類似太陽的恆星公轉。這些系外行星當中,最小的也有5至20倍的地球質量,而且大部分都很接近其恆星,只有數日的公轉週期。

歐洲的天文學研究團隊所觀察到的行星系統,其特徵近似我們的座太陽系。研究人員使用裝載於ESO(European Space Observotary:歐洲太空天文台,位於智利La Silla)天文望眼鏡上的HARPS(High Accuracy Radial velocity Planet Searcher:高精度逕向速度行星搜索器)頻譜成像儀,成功發現三顆質量分別是地球10倍、12倍與18倍的系外行星,一同圍繞著恆星HD69830。HD69830的質量略小於太陽,年齡大約是4到10億光年。由實驗模擬顯示,這三個系外行星分別距離其恆星0.07,0.18與0.63個天文單位(AU:Astronomical Unit,1AU相當於一億五千萬公里),而且處於穩定的分佈結構之中。另外,基於成星模型的模擬顯示,最內部的行星主要可能由岩石組成,次鄰近恆星的行星則應該是岩石與氣體各半,最外圈的行星則應該是有一層氣體包圍由岩石與冰組成的核心。這個最外圈的行星屬於「可居住」區域,也就是說,在行星表面距離恆星一定距離的地方,可能有水的存在。

這座新發現的行星系統又稱為「海王星三叉戟」(Trident de Neptune),具有另一項特徵:美國太空總署的史匹哲(Spitzer)衛星發現,在次鄰近恆星的行星與最外圈的行星間的小行星環帶上,放射有強烈的紅外線,這顯示有許多碰撞發生,產生微米級的矽晶體。這項觀察顯示「海王星三叉戟」正在進行演化當中。

系外行星已成為當前天文學研究的優先領域之一,主要是為了瞭解太陽系的起源,尤其是地球。長遠來看,研究系外行星也是為了尋找宇宙中存在的其他生物。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3 於: 2006-12-26 11:41:43 »

外太陽系行星


黃心薇1 鄭雪足1 管一政1, 2

1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2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e_book/special_topics/essays/et_planets.html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4 於: 2007-01-19 12:43:48 »

發現  wiki 資料很完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A%E9%99%BD%E7%B3%BB%E5%A4%96%E8%A1%8C%E6%98%9F&variant=zh-tw


有  天體測量法   視向速度法  脈衝星計時法  凌日法 重力微透鏡法  恆星盤法     
直接攝影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5 於: 2019-06-16 10:35:07 »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2538.0

microresonator astrocomb

利用微谐振器天文频率梳寻找系外行星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topic=32547.0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6 於: 2020-03-16 18:08:25 »

REF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3%BB%E5%A4%96%E8%A1%8C%E6%98%9F%E5%81%B5%E6%B8%AC%E6%B3%95


1.天體測量法 Astrometry  使用重力擾動 必須是熱木星巨行星且離恆星很近到了2002年哈伯太空望遠鏡才首次成功以天體測量法發現Gliese 876的行星  

2. 凌日transit  因為有恆星被行星擋到發生凌日,使用CCD 可以分解出 <1%光度變化     得知,但是也要靠運氣因為凌日不會常發生


3.視向速度 Radial velocity / Doppler method    使用都卜勒效應恆星的視向速度可以從恆星光譜線的移動推導出來干涉方式 很容易找到行星 ,視向速度法是目前為止發現最多系外行星的方法 ,只適用於160光年以內


4. 恆星盤 Circumstellar disks 使用東西遮掉亮光 以前使用此法發現過繪架座 beta 有 行星盤面     --> 最新有個 旋風星冕儀搜尋系外行星的新利器


5. 微重力 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  微重力透鏡能發現地球大小行星  


6. 脈衝星計時法 Pulsar timing   中子星脈衝星發出極為有規律的電磁波脈衝足以偵測到質量只有地球十分之一的行星

7. 直接拍攝 Direct imaging
  =>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29051.0

 直接拍攝  太陽重力透鏡望遠鏡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6449.0


8. 光干涉 用干涉方式才能拍到行星

9. 軌道相位反射光的變化
以貼近的短週期軌道繞行恆星的巨大行星會發生反射光線的變化,就像月球,會經歷從滿月到新月不斷循環的相位變化。雖然影響很小——需要使用很靈敏的光度計,能夠檢測如同地球大小的行星從太陽的前方穿越(凌日)——像木星大小的行星才能被太空望遠鏡,像是克卜勒太空天文台檢測出來。這種方法可能成為發現大多數行星最實用的方法,因為由軌道相位造成的反射光線變化與行星軌道的傾角幾乎毫無關聯。另一方面,巨大行星的相位函數可能會受到的限制,可能會反應出大氣層中粒子的實際大小和成分的分布


10. 極化測定術 (Polarimetry)
來自恆星的光線應該是非極化的,也就是說光波振動的方向是隨機的。但是,當星光被行星的大氣層反射時,光波與大氣層的分子作用使它們被偏極化[48]。
通過分析行星和恆星結合的光線中的偏振光(大約百萬分之一),原則上須要很高的靈敏度的測量移器進行分析,而且極化測定術不會受到地球大氣穩定度的限制。  用於極化側定術的天文設備稱為偏光計,有能力檢測偏振光和排除未偏振的光束。雖然還沒有用這種方法找到的行星,但是這些團體,像是ZIMPOL/CHEOPS[49]和PlanetPol[50]目前都還在使用偏光計搜尋系外行星。


11.凌日變分法 (Transit-timing variation)  TTV
  =>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5599.msg251375#msg251375

如果用凌日法檢測出了一顆行星,然後凌日時間的變化可以提供一個極其靈敏的方法,可以用來檢測另外可能存在的行星,大小可以小到只有地球的尺寸 。WASP-3c就是使用這種方法藉由WASP-3b找到的


12.恆星大氣的汙染法 (Contamination of stellar atmospheres)
 =>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4860.0

13.掩星觀測法 Occultation   恆星盤  

14. 愛因斯坦 beam effect

15. 洛西特-麥克勞克林效應


16. Vector Apodizing Phase Plate

17. 無線電波   從io和木星間發現可能可以找系外衛星
  =>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4676.0

18. GPI 不同波段後直接拍

19. 恆星大氣光變延遲  發現KIC 7917485b

20. 極光  
  =>  現在天文學家又有新的觀測方式了,而且這個方法找到的系外行星更有可能有孕育生命的條件!日前一組荷蘭天文學家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方法相當的「亮眼」,就是找尋系外行星的「極光」!由於極光是行星磁場與恆星交互作用所產生,所以找到極光可能代表著找到系外行星及磁場──可能成為生物保護罩的磁場。鎖定一顆位於 25 光年外的紅矮星 GJ 1151,觀測結果可以排除 GJ 1151 的無線電源是與另一顆恆星的相互作用所產生,其成果也得到紐約大學團隊的支持。這個研究方法對紅矮星系統裡的系外行星特別重要,因為紅矮星常伴隨強磁場及猛烈的閃焰,在它周圍的行星必須有具規模的磁場,才能保護大氣層不被恆星風吹散,因此極光的特徵不只能找出系外行星,更找到了有適居條件的系外行星。研究團隊將繼續搜尋距離太陽 20 光年內的 50 個紅矮星,驗證系外行星的適居性甚至發現新的系外行星。

21. 食聯星最小時間
當聯星的兩顆星相互對齊時,後者的星光會被前方的伴星遮蔽,這種系統稱為食雙星。當亮星的盤面被伴星遮蔽的面積最大時,是光度最低的時間,也稱為主食,並且約佔軌道週期一半的時間;次食是較亮的星遮蔽了伴星的盤面時造成的光度下降。光度最小的時間,或中心食,構成系統的光度很像脈衝星造成的時間脈衝戳記(不同於閃光星,它們是亮度的突增)。如果有行星環繞著聯星之中的一顆,這顆恆星將開始環繞聯行星的質量中心。當聯星中的恆星替換在行星的前方或後方時,食的最短時間將會發生改變,它們將會延後、準時、提前、準時、延後,不斷重覆。這種偏移量的週期性可能會是檢測圍繞著密接聯星系的系外行星最可靠的方法

22.   X 射線亮度降低現象  
  =>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5734.0

23. 尋找系外行星的新方法:檢測其磁層信號
https://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6949.0
« 最後編輯時間: 2022-08-23 09:03:49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144



« 回覆文章 #7 於: 2020-08-10 12:11:19 »

電波望遠鏡發現 系外行星   
https://www.mpifr-bonn.mpg.de/pressreleases/2020/7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34242.0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