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觀星會

討論區 => 天文新知 => 主題作者是: peter 於 2016-11-02 17:37:49



主題: 556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事件导致全球变暖
作者: peter2016-11-02 17:37:49
556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事件导致全球变暖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554215.htm
http://www.gigcasa.com/articles/449993?utm_source=gigcasa.com&utm_medium=RelatedArticleSide
太空撞擊往往會對地球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的影響。比如,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在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最終導致恐龍這一物種從地球上滅絕。美國羅格斯大學科學家丹尼斯-肯特教授介紹說,這些球形玻璃碎片發現於新澤西海岸的沉積層中,最初可能來自於一顆跌入大西洋的直徑約10千米的彗星。研究人員認為,這次彗星撞擊事件可能就是大約5560萬年前全球氣候迅速變暖的主要誘因,因為撞擊事件可能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溫室氣體。在這起事件中,全球氣溫在不到1000年時間內迅速升高了6攝氏度。肯特教授表示,「氣候是在急劇變暖。這就表明了它的誘因何在。」這一溫暖時期也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極熱時期」,它也經常被拿來與今天由人類引起的氣候迅速變暖情形相比較。這種氣溫的迅速升高可能也與哺乳動物擴散到世界上其它新的陸地有密切關係,這些哺乳動物最後分化為至今仍然存在的三大類,它們分別是偶蹄類動物、奇蹄類動物以及靈長類動物,其中當然包括我們人類。現代的偶蹄類動物包括羊、豬、駱駝、長頸鹿等,而現代的奇蹄類動物則包括馬、貘、犀牛、斑馬等。關於這一哺乳動物進化大發展階段的背後誘因,科學家們仍然未能完全搞明白。當時,在「古新世-始新世極熱時期」,地球表面基本上沒有冰雪,海平面比現在也要高出許多,許多小型單細胞海底生物開始滅絕。但是,在陸上,哺乳動物終於有機會踏上兩極的土地,從而生存機會大大增加。

主流理論認為,這一全球變暖時期大約持續20萬年,它的出現可能與火山活動等因素有關。但是,美國羅格斯大學科學家則在這些玻璃球(也被稱為「微玻璃隕石」)中發現了一種令人感興趣的礦物質。這種礦物質被稱為「焦石英」。肯特教授介紹說,「焦石英通常形成於極高的溫度,大約在1700攝氏度下才會形成。」如果沒有太空撞擊這樣的極高能事件,難以解釋這種礦物質的存在。比如,火山岩漿噴發時的溫度要低得多。

第二項證據是,在其中一顆玻璃球中發現了「撞擊石英」顆粒。這種顆粒只有在太空撞擊事件中才從高壓狀態下變形爆裂而形成。此外,火山中的壓力並不足以產生這樣的顆粒。不過,未參與此項研究的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太空撞擊研究專家克里斯坦-科伯爾教授則指出,研究中「撞擊石英」的鑒定是採用拉曼光譜測定法。「拉曼光譜測定法並非鑒定撞擊石英的標準方法,因此它可能是撞擊石英,也可能不是。」

早在2003年,肯特教授就首次提出了彗星撞擊的觀點,並發表於《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期刊之上。他的依據是發現於新澤西的磁化黏土顆粒,他認為這種顆粒就是由太空撞擊事件形成的。不過,他的假想甚至都沒有得到身邊同事的支持。肯特表示,此次「玻璃球」的發現為他的彗星撞擊理論補充了有力的證據。「彗星質量的五分之一是碳。通過對太陽系彗星的光譜分析可以發現一些痕迹,這種碳傾向於同位素一側。」

大約66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撞擊事件基本上可以確定是由小行星撞擊形成的,該事件在遠離撞擊坑的岩層中留下了一層明顯的銥元素層。銥元素在地球上很罕見,但在小行星上很常見。然而,與小行星相比,彗星岩石少、冰塊多,因此彗星撞擊可以用來解釋科學家為什麼沒有在古新世-始新世交替層發現明顯的銥元素層。此外,肯特還解釋說,「彗星往往來自太陽系外層,因此它們的撞擊速度大約三倍於小行星的撞擊速度。」這種高速撞擊也有可能沖淡天體中的銥元素。如果撞擊地點位於海洋上,這或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找不到撞擊坑的原因。

肯特表示,「這些玻璃球證據表明,當時可能發生了撞擊事件。但是,唯一不明確的是,這些玻璃球究竟是不是形成於古新世-始新世時期。目前為止獲取的信息都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觀點。不過,這些玻璃球不可能來自其它地質層。因此,年代測定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