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觀星會

討論區 => 天文新知 => 主題作者是: peter 於 2024-05-23 08:29:10



主題: 黑滴現象
作者: peter2024-05-23 08:29:10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B%91%E6%BB%B4%E7%8F%BE%E8%B1%A1?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0J_R6PFHMO64n8QaXe8fCPJTRgclYWHJ2SnSJTbCVsLrEgTDK_U9TsWFg_aem_Ac0TwXlHORLud3zIiAt5MW70l2QPOAVCQjCCd-xLBzy-Ica3nEb2XZpA5K6p8QHt3JGABlmpBEPXSx0D8ysPmB83

黑滴現象也是2004年金星凌日觀測各方關注的問題。目前對於黑滴現象成因的主流意見是過去的望遠鏡存在性能缺陷[14]。參與VT-2004的觀測者在測定接觸時刻時大多沒有受到黑滴效應的影響,提交的大多數照片中也沒有出現黑滴效應[15]。學術界也對這一問題做了一些研究。傑伊·帕薩切夫等人分析了NASA的太陽過渡區與日冕探測器對1999年水星凌日以及2004年金星凌日的觀測結果,並發現太陽的周邊昏暗現象也是黑滴效應成因之一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50841

關於黑滴現象的成因一直到 2004 年才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釋,天文學家 Glenn Schneider 認為黑滴現象是由望遠鏡的點擴散函數(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以及太陽的周邊減光造成的 [2]。


主題: 回覆: 黑滴現象
作者: peter2024-06-17 12:35:00

YOUTUBE   影泡現象(Shadow Blister Effect) & “黑滴效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JViq57__Q

大家都把它叫做“黑滴效应(Black drop effect)”,但其实这个叫法并不准确,这个现象应该叫做“阴影气泡效应(Shadow blister effect)”,而黑滴效应Black drop effect一词最早出现在对于金星凌日的观测中,两个现象的成因并不一样,因此不建议混为一谈。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9%B0%E5%BD%B1

點光源只會投射出簡單的影,稱之為「本影」。對於非點光源或擴展光源產生的影,可以分為本影、半影和偽本影。寬大、分散的光源會投射出模糊的影。如果兩個半影重疊,影會看似互相吸引並合併在一起。這現象被稱為影泡現象(Shadow Blister Effect)。


主題: 回覆: 黑滴現象
作者: peter2024-06-17 12:35:41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26776550689148&set=a.238087012891437


主題: 回覆: 黑滴現象
作者: peter2024-06-17 12:36:10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0805856222924&set=a.101868452923


主題: 回覆: 黑滴現象
作者: peter2024-06-17 12:36:50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5462643517133281&set=a.155962291134790


#黑滴現象 的成因一直到 2004 年才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釋。天文學家 Glenn Schneider 認為,黑滴現象是由望遠鏡的點擴散函數(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以及太陽的周邊減光造成的。

點擴散函數指的是一望遠鏡在觀測點光源時成像的樣子。不同望遠鏡的點擴散函數有所不同,通常口徑小或做工差的望遠鏡會有較大的點擴散函數,點光源被模糊化的程度也越高,看的也就越不清晰。

而金星陰影與望遠鏡的點擴散函數有關;在使用望遠鏡觀測時,因點擴散函數使金星陰影的成像模糊。

至於太陽邊緣模糊的主因為:太陽是一團沒有銳利邊緣的發光電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