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torm.mg/article/3170933 英國艾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團隊日前在《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發表研究報告,分析晚間人造光造成的生物影響。他們發現,全球人造光的分布範圍和密度每年成長約2%,影響可與氣候變遷比擬,非常多物種的賀爾蒙分泌、繁殖週期、活動模式和食物鏈都受到影響。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團隊檢視126份研究報告評估人造光的影響範圍,包括昆蟲減少授粉,草木提早開花,海鳥撞上燈塔,海龜誤把燈光當作夕陽、在內陸迷路。而在所有納入研究的物種體內,研究團隊發現調節生物鐘的褪黑激素(Melatonin)都減少了,這也是晚間出現的人造光的影響。
地球的衛星照片顯示,人造光覆蓋的面積迅速增加,而且傳統燈泡逐漸被更便宜且更亮的白光LED取代。由於白光和太陽光類似,比單色光源擁有更廣的光譜,每一盞燈對生物造成的效果也更強烈。加斯頓表示,過去10年間,隨著人造光增加普及、其影響也愈發明顯,相關研究也跟著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