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彗星的彗尾,尤其是塵埃尾,常常會出現一些如輪軸般的條紋結構。關於塵埃尾條紋結構的科學研究是2007年從麥克諾特彗星(C/2006 P1 McNaught)開始的(如下方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那條從南半球延伸到北半球中緯度都可見的扇狀彗尾,相信大家印象深刻。當時的彗星專家們認為可能是因為彗核曾經歷幾次噴發,而噴發出的粒子被分解成比較細的微塵,又被太陽輻射光壓推壓而呈現這樣的條紋。細分下,這些彗尾條紋可能是下列不同原因造成的,分別為:
1.等時線(synchrone):塵粒「同時」從彗核噴出,且可在過一段時間之後,在「任何」斥力下,觀察到這些塵粒形成一條帶狀構造。
2.等力線(syndyne, syndyname):塵粒所受到的斥力相同,但這些塵粒並不是同時從彗核噴出,過一段時間之後,會觀察到塵粒形成一條帶狀構造,且這些噴出的塵粒並未再度分裂成更小的微粒。
3.條紋(striae):並非從彗核同時噴出的塵粒,且這些塵粒經過再度分裂成更小的微粒後,沿著彗星的軌道形成一道一道的直線狀帶狀構造。
現在,C/2020 F3(NEOWISE)彗星雖然還不到大彗星的程度,不過它的塵埃尾也出現這種現象,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最近的國外新聞中,有的稱是synchrone band,有的是用striae描述,顯然對這些彗尾條紋的成因還沒有一致的答案。
NASA前年PO過一段相關的介紹影片,挺有趣的,也推薦給大家看看。https://youtu.be/2WQGyAUUvMs
PS.謝謝當初引用了這篇天文新知的朋友,讓我還有機會找到以前寫的資料,
https://lily1201.pixnet.net/blog/post/46591866-天象欣賞:C/2006 P1(McNaught)彗星出現不尋常的條紋扇狀彗尾
圖像裡可能有夜晚、天空和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