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這位大德的話...
單講反射鏡...反射鏡和折射鏡在選擇焦長是不太一樣...就反射鏡而言,在商言商...廠商會循著現在流行的焦長做規格...
反射鏡的標準是F8.依這個標準,一般的反射鏡可磨成球面或拋物面都可以得到不錯的中央和周邊影像品質.
依這個標準.15公分就是1200mm.20公分就是1600mm.這在20年前都是廠商出廠的基本規格.因為那時候,所謂星野廣角攝影並不流行.使用望遠鏡多是萬用型.行星,星雲都看....所以大部份的人都覺得ok,只是會抱怨太重了...價格都粉貴....
約20年前開始,高橋,mizar等開始朝向F6邁進...這個F6就會遇到彗像差,像場彎曲等問題...所以球面就不再使用,每個廠商開始大量使用非球面(拋物面)去降低這位像差...那時的代表就是高橋的MT160/160P赤道儀(NJP的前身)...高橋首創彗像修正鏡,VIXEN開始趁著哈雷彗星的熱潮推出利用史密特修正版的彗星鏡(Light schmidt newtonian)橘紅色的14公分反射鏡....
連美國的park optics也推出F4 RFT 試賣型牛頓鏡.不過彗像差也真的夠嚴重了...
10年前,VIXEN 推出F4的焦比,這已接觸到了牛頓鏡的影像品質/焦比極限...不過VIXEN也適時推出改善彗像的修正鏡,MPCC也推出適F4的主鏡...所以現在的主流已是F4,F5的焦比了....這意謂星野廣角觀測是主流!那就是喪失了觀測行星的優點....
這幾年還有高階廠商推出F2.8,F3的焦比,這已不是球面或拋物面+彗像修正能夠解決的事了...
近幾年來,高階牛頓鏡已提昇和職業等級相同,不單雙曲面非球面鏡出籠,碳纖超輕量複合材質,平坦化焦點分佈修正鏡組,內置對流溫控風扇,測微電腦化對焦目鏡座,...價格也夠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