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名詞解釋_中子星_白矮星_紅矮星_棕矮星_木星間差異 作者: peter 於 2009-12-18 10:21:41 黑洞 Black hol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6%B4%9E 黑洞是由 經紅巨星階段後,星球質量大於太陽質量的3.2倍的天體發生引力坍塌後形成的(小於1.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變成白矮星) 中子星 Neutron star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AD%90%E6%98%9F 又名波霎、脈衝星 質量在4至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 經紅巨星階段後,星球質量剩下約1.3至2.1 倍的太陽質量 , 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 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 磁星 Magnetar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3%81%E6%98%9F 是中子星的一種,它們均擁有極強的磁場 夸克星 Quark star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4%B8%E5%85%8B%E6%98%9F 是由奇夸克物質組成,是一種假設的星體 某些學說認為「奇物質」可能就是暗物質。 白矮星 white dwarf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9%BD%E7%9F%AE%E6%98%9F 也稱為簡併矮星 是由電子簡併物質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 白矮星被認為是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 小於1.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變成白矮星 紅矮星 red dwarf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4%85%E7%9F%AE%E6%98%9F 紅矮星 在眾多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當中,其大小及溫度均相對較小和低,在光譜分類方面屬於K或M型。它們在恆星中的數量較多,大多數紅矮星的直徑及質量均低於太陽的三分一,表面溫度也低於3,500 K , 在太陽附近100顆恆星中,就有至少80顆是紅矮星 褐矮星 ==> 應該 是說棕矮星 科學家發現最"冷酷"褐矮星 http://tw.myblog.yahoo.com/voogirl/article?mid=243&prev=248&next=242 L型矮星 溫度在1200攝氏度至2000攝氏度之間,在高空大氣層有塵埃和浮質 T型矮星 ,溫度低於1200攝氏度,在大氣層裏有甲烷成分 Y型矮星 溫度低T型矮星 有氨 發現最近的L矮星,為太陽系以外本質亮度最暗的天體 www.rayfme.com/bbs/thread-33430-1-1.html => 比我們的太陽還暗1億倍,換句話說,它是顆非常紅的天體,稱為L矮星。這是第三顆在地球鄰近區域發現的L矮星,但卻是目前已知最近的;第二近的L矮星距離約為24光年。 棕矮星 Brown dwarf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3%95%E7%9F%AE%E6%98%9F 失敗的恆星 由於質量不足不能核融合 小於13倍木星質量的天體不會發生氘核聚變,而大於75倍木星質量的天體會產生氫核聚變 如果只從質量上區分,棕矮星為處於13倍木星質量與75倍木星質量之間的天體 下面圖片 來自這邊 http://ast.nhps.tp.edu.tw/asp/astknow/upload/%E7%99%BC%E7%8F%BE%E6%9C%80%E8%BF%91%E7%9A%84L%E7%9F%AE%E6%98%9F%EF%BC%8C%E7%82%BA%E5%A4%AA%E9%99%BD%E7%B3%BB%E4%BB%A5%E5%A4%96%E6%9C%AC%E8%B3%AA%E4%BA%AE%E5%BA%A6%E6%9C%80%E6%9A%97%E7%9A%84%E5%A4%A9%E9%AB%94.PDF ==> ps. 棕矮星原先被稱為「黑矮星」,代表在宇宙間漂浮的類恆星天體或質量不足以發生核反應的天體。但「黑矮星」一詞現時是指一些停止發光,並已死亡的白矮星 主題: 回覆: 名詞解釋_中子星_白矮星_紅矮星_棕矮星_木星間差異 作者: peter 於 2009-12-18 10:26:59 天文學家在一個擁有系外行星的恆星HD 3651旁,首度直接拍攝到它的棕矮星(brown dwarf)伴星HD 3651B影像
http://tamweb.tam.gov.tw/news/2006/200610/06102001.htm HD 3651 "B " 距離HD 3651,約為海王星到太陽距離(平均約30天文單位)的16倍遠,也比HD 3651的行星HD 3651b還遠了1500倍。 HD 3651B的質量相當於木星質量的20~60倍,表面溫度則只有攝氏500~600度。換言之,它比太陽冷10倍以上,也暗了30萬倍以上 ... 已知超過170顆的恆星擁有系外行星;在某些恆星系統中有發現1顆甚至1顆以上恆星級的伴星,與我們太陽為單星的恆星系統不同,顯示在比我們太陽系還複雜許多的動力系統中,也可以產生行星 VLT又發現一顆太陽的鄰居 http://tamweb.tam.gov.tw/news/2006/200603/06032302.htm 發現一顆新的棕矮星(brown dwarf )質量約為木星質量的9~65倍之間,是全天離太陽第3近的棕矮星。這個質量介在一般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天體,表面溫度僅攝氏750度,是目前離太陽最近的三顆棕矮星中最低的,天文學家將這類極低溫棕矮星稱為「T型矮星(T dwarf)」。 主題: 回覆: 名詞解釋_中子星_白矮星_紅矮星_棕矮星_木星間差異 作者: peter 於 2009-12-18 10:28:20 天文學家首度拍攝到行星系統中的棕矮星影像
http://tamweb.tam.gov.tw/news/2006/200609/06092005.htm 天文學家常戲稱棕矮星為「失敗的恆星」,因為它們的質量太小,不足以點燃核心的核融合反應而進入穩定的主序階段,熱能僅來自於星雲收縮的位能,因此它們的表面溫度很低,在年輕時也只有數千度,並隨著年齡增長愈來愈冷,使得這些棕矮星昏暗而難以偵測,一直到10年前才發現了第一顆棕矮星 史匹哲同時觀測到兩個極端罕見的天體 http://tamweb.tam.gov.tw/news/2006/200609/06092803.htm 這兩個天體都位在牧夫座方向。 類星體 quasar / 似星體 實際上比棕矮星亮了1x1020倍(1億兆倍), => 宇宙邊緣的星係 ?? 可是由於類星體實在是太遠了,所以在史匹哲眼中,兩者的亮度相差無幾。 T型棕矮星的距離大約都只有100光年左右,對天文學家而言,等於是太陽的鄰居而已。因此,在同一次的巡天觀測中,就可同時觀測到宇宙中最遠最亮的天體,和最暗的鄰近天體,讓天文學家覺得相當驚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