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觀星會

討論區 => 天文新知 => 主題作者是: peter 於 2019-05-30 18:30:38



主題: Cold fusion 自然 期刊本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依然失望地判定「冷核融合證據不足」
作者: peter2019-05-30 18:30:38
https://technews.tw/2019/05/30/cold-fusion-google-room-temperature-deuterium/

現象曾在 30 年前引發熱議,但隨即因實驗結果出現嚴重分歧而被冷凍處理。2015 年時,Google 認為可以重新審視該現象,招募全球約 30 名科學家提供千萬美元資金再次進行驗證,科學家前前後後陸續發了十幾篇論文,然而《自然》期刊本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依然失望地判定「冷核融合證據不足」。

冷核融合(Cold fusion),是理論上在接近常溫(1000K 以下)、常壓環境與利用相對簡單的設備,所誘發之核融合反應,和目前世界主流研發的「熱核融合」如:法國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中國的 EAST 反應爐等不同。

30 年前(1989 年 3 月),美國猶他大學科學家史坦利‧龐斯(Stanley Pons)、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科學家馬丁‧弗萊許曼(Martin Fleischmann)的一項研究實驗,將「冷核融合」一詞推上新聞頭條,轟動全球,他們聲稱成功於接近室溫的環境下誘導出核融合反應:就在一個含有重水(heavy water)的電池中,當電流通過來自鈀陰極的重水時,鈀會吸收氘原子使其被迫聚合,產生熱能和中子。

這聽起來相當不可思議,畢竟核融合反應通常只在極高溫環境下發生,比如恆星內部。如果這項宣稱是真的,它會在一夜之間扭轉全球能源格局──顯然這件事情沒有發生。

後續無數個頂尖實驗室團隊都無法複製這項實驗結果,包括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羅徹斯特大學、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與耶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等,加州理工學院更使用了比猶他大學實驗室還要敏感許多的儀器,依然找不到任何冷核融合證據。很快地,「弗萊許曼-龐斯實驗」就被認定為根本只是一個錯誤粗糙的觀察,一陣子後,冷核融合就成為備受抨擊的「懸案」冷凍至今。

儘管如此,還是有人對冷核融合抱著期望。雖然冷核融合已經猶如研究圈的邊緣人,但 Google 公司在 2015 年時仍認定冷核融合現象值得投入研究,因而向全球實驗室招募約 30 名研究人員,共提供 1,000 萬美元資金,請他們重新審視三項冷核融合實驗。

這些研究人員前前後後發表了數十篇個人論文,然而本週一,《自然》期刊總結了 Google 投資的冷核融合研究成果,還是判定沒有足夠證據可以證實冷核融合現象存在。

這麼多年來失敗的冷核融合實驗讓我們學到了什麼?也許就是更嚴格的審查、更促進核融合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以及鼓勵年輕學子不避諱面對相對冷門的研究題目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6%B7%E6%A0%B8%E8%81%9A%E5%8F%98
冷核融合是現在所用更正式名稱——「低能量核反應」(Low Energy Nuclear Reactions, LENR)——的通俗名稱,隸屬於凝態物質核科學(condensed matter nuclear science, CMNS)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