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發現可能是第一代恆星死亡遺跡的古老氣體雲 作者: peter 於 2016-01-14 13:49:23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459
來自澳洲與美國的天文學家Neil Crighton等人,利用位在智利的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在遙遠的宇宙深處發現一個可能含有宇宙最初始第一代恆星特徵的古老氣體雲。 這個氣體雲含有的如碳、氧或鐵等重元素非常稀少,不到太陽這類元素含量的1/1000。它所在位置相當於大霹靂之後18億年的早期宇宙中。 大霹靂僅製造出氫、氦和鋰等輕元素,其他比它們更重的重元素基本上是透過後來的恆星演化,經核融合反應和超新星爆炸等過程而產生。因此,宇宙初始形成的第一代恆星幾乎純粹由氫與氦等原初氣體所形成,與現今形成的恆星迥異,稱之為第三星族(Population III stars)。 第一代恆星可能質量都很大,所以壽命極短,形成後不久便來到生命末期而發生超新星爆炸,將大量重元素拋入周圍原本純淨的原初氣體雲中。這些氣體雲因而攜有第一代恆星演化和死亡的化學記錄;這種化學記錄就像指紋一樣,天文學家可反過來利用它來鑑別觀測到的天體是否與第一代恆星有關。 天文學家以前發現的氣體雲的重元素含量都比較高,可能是被後面世代恆星的產物污染的結果,第一代恆星的化學特徵因而被掩蓋掉了。而Crighton等人發現的這個氣體雲所含有的重元素極稀少,很可能只被第一代恆星染指過。 Crighton等人希望能發現更多的這類極低金屬豐度的氣體雲。如此一來他們便可藉此測量數種不同元素的比例。例如:在這個氣體雲中,Crighton等人測量了碳矽的比例,不過這個數值不足以做為它僅受到第一代恆星染指的決定性證據,不能排除後續還曾有其他稍晚形成的恆星再注入一些重元素。如果能發現其他能偵測更多種元素的氣體雲,就能驗證這些重元素的比例模式是否符合理論預期中僅第一代恆星染指後該有的模樣。 圖說:電腦模擬宇宙初始第一代恆星如何增添氣體雲中的重元素含量,圖中顯示的是這個增添過程的某一瞬間,當其中一顆第一代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時,會製造出一個氣體殼層(圖中央偏上),此氣體殼層向外擴張過程中,便可將重元素帶入周圍鄰近的一個星雲中,而這個星雲位在一個尺度更大的氣體纖維狀結構之內(圖中央)。這幅影像的寬度相當於3000光年,顏色顯示的是氣體密度,紅色代表氣體密度較高之處。影像版權:Britton Smith, John Wise, Brian O'Shea, Michael Norman, and Sadegh Khochf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