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r.png, 0 kB
首頁 arrow 觀星論壇 arrow 星際大廳、哈拉區 arrow 天文新知 arrow 巨行星分成兩群的現象
巨行星分成兩群的現象
2024-11-23 15:41:55 *
歡迎光臨, 訪客. 請先 登入註冊一個帳號.
您忘了 啟用您的帳號嗎?

請輸入帳號, 密碼以及預計登入時間
新聞:
 
   首頁   說明 登入 註冊  
頁: [1]
  列印  
作者 主題: 巨行星分成兩群的現象  (閱讀 8211 次)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29



« 於: 2015-01-13 11:25:21 »

===
巨行星分成兩群的現象
-=====


? 太阳系或曾有第五颗气态巨行星

=====

一些TNO  ETNO  + 冥王星外还有两颗行星 ?


===

http://www.universetoday.com/118118/it-looks-like-these-are-all-the-large-kuiper-belt-objects-well-ever-find/



« 最後編輯時間: 2017-09-02 21:25:05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29



« 回覆文章 #1 於: 2015-01-16 16:37:40 »

http://www.universetoday.com/118252/astronomers-are-predicting-at-least-two-more-large-planets-in-the-solar-system/

 extreme trans-Neptunian objects (ETNO)
還有2個天體



The discovery images of 2012 VP113. Each one was taken about two hours apart on Nov. 5, 2012. Behind the object, you can see background stars and galaxies that remained still (from Earth’s perspective) in the picture frame. Credit: Scott S. Sheppard: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9834/

冥王星外还有两颗行星
在冥王星轨道以外,可能至少隐藏着两颗行星,它们的引力作用决定了海王星外已知天体古怪的轨道分布。这一结论是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和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科学家,通过数学计算而得出的。如果得到证实,这个假说可能会颠覆太阳系的模型。

天文学家已经花了几十年时间来争论,太阳系中是否还存在尚未被发现的、处在冥王星轨道以外的黑暗行星。按照最近所作的计算,想要解释已知的那些极端海王星外天体(ETNO)的轨道,太阳系里就必须存在不止一颗,而是至少两颗尚未被发现的遥远行星。

目前公认的太阳系理论认为,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穿行的这些天体,轨道分布应该是随机的。再加上某种观测偏差,它们的轨道必须满足一系列特征:轨道半长轴接近150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轨道倾角几乎为0°,近日点辐角也要接近0°或者180°。

然而,在现已发现的十多颗极端海外天体当中,实际情况却大不一样:它们的轨道半长轴相差极大(介于150天文单位和525天文单位之间),轨道倾角的平均值约为20°,近日点辐角则是–31°,没有任何一个天体接近180°。

这项研究的合作者、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科学家卡洛斯·德拉富恩特·马科斯(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解释说,“这些天体出人意料的轨道参数让我们相信,某种不可见的力量在改变这些ETNO轨道参数的分布。我们认为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海王星和冥王星以外还有其他未知的行星。”

这位天体物理学家补充说,“考虑到我们掌握的数据非常有限,未知行星的具体数目现在还未知,但我们的计算暗示,在我们太阳系的疆域之内,至少还有两颗行星,甚至更多。”

为了从事这项研究,科学家分析了一种被称为“古在机制”(Kozai mechanism)的效应,即一个较大天体施加的引力扰动,会对另一个小得多的遥远天体的轨道施加影响。作为参考,他们以96P彗星梅克贺兹一号(96P/Machholz1)为例,分析了木星的引力如何通过古在机制影响它的轨道。

尽管这些科学家得出的结论让人吃惊,研究者也意味到,他们的数据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方面,他们的结论与当前太阳系形成模型的预言相悖。太阳系形成模型宣称,在海王星轨道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行星沿圆形轨道环绕太阳旋转。

然而,最近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ALMA)射电望远镜已经在金牛座HL星周围超过100天文单位的地方发现了有行星正在其中形成的物质盘。这颗恒星比太阳更年轻,质量也更大。这一发现暗示,行星可以在距离恒星系统的中心上百天文单位以外的地方形成。

另一方面,研究团队承认,他们的分析所依据的样本天体数量太少(确切地说,只有13个),但他们指出,未来数月,会有更多结果陆续发表,样本数量也会更多。德拉富恩特·马科斯说,“如果得到证据,我们的结果可能会是天文学中一场真正的革命。”

2015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在奥尔特云中发现了一颗矮星行星,名为2012 VP113。两位发现者认为,它的轨道可能受到一颗又黑又冰的超级地球的影响,它的大小可以达到地球的10倍。

相关研究论文,最近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29



« 回覆文章 #2 於: 2015-01-17 12:01:22 »

http://www.universetoday.com/38068/pictures-of-the-planets/

不知道是否真還有?

NEOWISE 不是找過了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1/150116143857.htm
NASA's Near-Earth Object Wide-field Survey Explorer (NEOWISE) spacecraft discovered and characterized 40 near-Earth objects (NEOs)



http://en.es-static.us/upl/2015/01/distribution-trans-neptunian-objects-e1421352928869.png
« 最後編輯時間: 2015-01-17 12:57:19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吳柏賢
正式會員
星團
******
文章: 1333



« 回覆文章 #3 於: 2015-01-22 19:17:20 »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342
本文轉自台北天文館

天文新知 > 2015-01-20 冥王星軌道以外應該至少還有2顆未知的行星

 數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爭議太陽系外圍到底有沒有昏暗的冥王外行星(trans-Plutonian planet)等待被發現。根據西班牙馬德里康普撕頓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UCM)和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研究學者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等人最新電腦模擬研究結果:冥王星軌道以外之處,至少還有2顆未知的行星,它們的重力擾動能解釋觀測到的海王星軌道以外遠處的天體(簡稱極海外天體,extreme trans-Neptunian objects,ETNO)的軌道和怪異的分佈狀況。如果他們的研究結果被確認,那麼將是太陽系模型的一項重大革新。

  迄今最為天文學家接受的理論,認為這些極海外天體的軌道分佈應該相當隨意,而且根據觀測結果,它們的軌道應該滿足一組類似的特徵:軌道半長軸約為150AU、軌道傾角接近0度、近日點幅角(angle of perihelion,或稱為近日點參數argument of perihelion)接近0度或180度。

  然而其中有約12顆ETNO卻不照這個規矩來!它們的半長軸差異頗大,由150AU至525AU不等;它們的平均軌道傾角約為20度而非接近0度;它們的近日點幅角約為-31度,離180度可遠了。這些異常的軌道參數,讓天文學家們相信必定有某些看不見的外力影響著ETNO,其中最可能的解釋就是海王星和冥王星軌道以外之處有未知的行星。這些天文學家並不確定太陽系外圍到底有多少顆未知行星,但能從電腦模擬計算結果能確定的是至少有2顆,甚至可能更多。

  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等人採用的是所謂的「古在機制(Kozai mechanism)」效應,大天體施加在另一個小一點、遠一點的天體軌道而造成的重力擾動,他們另採用96P/Machholz 1彗星如何因受到木星重力擾動而產生古在機制,作為他們研究的參考比對標準。在這些前提下,他們才獲得了前述研究成果。

  雖然研究成果看似令人相當興奮,但這些研究學者也自認他們的成果並不完美,還有2個問題有待解決。

  第一個問題是他們的結果與現行太陽系形成模型的預測有所牴觸,現行理論認為海王星軌道以外的行星無法以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然而,ALMA電波陣列近期研究成果指出:金牛座HL星(HL Tauri)系統中,離中央母恆星約100AU遠處有行星正在形成的塵埃盤;金牛HL比我們的太陽年輕且質量也比太陽大,因此行星可在離母恆星約數百AU遠之處形成。

  另一個問題是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等人承認他們的分析樣本太少,僅有13個,所以不夠精準;但他們已經計畫在未來幾個月內,盡量增加樣本數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如果樣本數增加之後的分析結果仍舊相同,那麼現行太陽系形成模型理論得經歷一次大革命了。

  美國有兩位天文學家去年在歐特雲(Oort cloud)中發現了矮行星2012 VP113,他們認為它的軌道應該有受到一顆暗色且為冰質的超級地球影響,其直徑甚至可能大到為地球的10倍左右,似乎與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等人的研究有所呼應呢!

資料來源:http://www.agenciasinc.es/en/News/Trans-Neptunian-objects-suggest-that-there-are-more-planets-in-the-solar-system, 2015.01.13, KLC

已記錄

If a million computers run SETI@home
We are bound to determine that we're not alone!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29



« 回覆文章 #4 於: 2015-01-22 22:16:39 »

如果還真有 planet X ..那發現者應該會出名,但真的有嗎??  每隔幾年就一直翻理論 .. 至於 100AU 外照說是不該生存行星拉, 但有沒有可能遷移過去??

而且如果真的有 NEOWISE 還沒掃到..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吳柏賢
正式會員
星團
******
文章: 1333



« 回覆文章 #5 於: 2015-01-23 00:40:01 »

我們先看一下去年 WISE的新聞吧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216

以紅外波段進行巡天觀測的WISE任務,觀測範圍幾乎涵蓋全天。天文學家分析WISE資料庫後,並沒有在距離太陽約10,000天文單位之處發現與土星相當或比土星還大的天體,而在距離太陽約26,000天文單位以內之處也沒有比木星還大的天體。這項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太陽系外圍區域可能並不存在假設理論中的大型氣體巨行星,或是小型的太陽伴星。
<==但是沒有說到 超級地球 or 地球大小的天體喔~只有說到大型氣體行星
所以地球大小的天體 應該還不能被排除吧~

如果真的存在的話 LSST可能是最有希望發現他們的望遠鏡吧...

已記錄

If a million computers run SETI@home
We are bound to determine that we're not alone!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29



« 回覆文章 #6 於: 2015-02-02 13:58:09 »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342

數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爭議太陽系外圍到底有沒有昏暗的冥王外行星(trans-Plutonian planet)等待被發現。根據西班牙馬德里康普撕頓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UCM)和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研究學者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等人最新電腦模擬研究結果:冥王星軌道以外之處,至少還有2顆未知的行星,它們的重力擾動能解釋觀測到的海王星軌道以外遠處的天體(簡稱極海外天體,extreme trans-Neptunian objects,ETNO)的軌道和怪異的分佈狀況。如果他們的研究結果被確認,那麼將是太陽系模型的一項重大革新。

  迄今最為天文學家接受的理論,認為這些極海外天體的軌道分佈應該相當隨意,而且根據觀測結果,它們的軌道應該滿足一組類似的特徵:軌道半長軸約為150AU、軌道傾角接近0度、近日點幅角(angle of perihelion,或稱為近日點參數argument of perihelion)接近0度或180度。

  然而其中有約12顆ETNO卻不照這個規矩來!它們的半長軸差異頗大,由150AU至525AU不等;它們的平均軌道傾角約為20度而非接近0度;它們的近日點幅角約為-31度,離180度可遠了。這些異常的軌道參數,讓天文學家們相信必定有某些看不見的外力影響著ETNO,其中最可能的解釋就是海王星和冥王星軌道以外之處有未知的行星。這些天文學家並不確定太陽系外圍到底有多少顆未知行星,但能從電腦模擬計算結果能確定的是至少有2顆,甚至可能更多。

  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等人採用的是所謂的「古在機制(Kozai mechanism)」效應,大天體施加在另一個小一點、遠一點的天體軌道而造成的重力擾動,他們另採用96P/Machholz 1彗星如何因受到木星重力擾動而產生古在機制,作為他們研究的參考比對標準。在這些前提下,他們才獲得了前述研究成果。

  雖然研究成果看似令人相當興奮,但這些研究學者也自認他們的成果並不完美,還有2個問題有待解決。

  第一個問題是他們的結果與現行太陽系形成模型的預測有所牴觸,現行理論認為海王星軌道以外的行星無法以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然而,ALMA電波陣列近期研究成果指出:金牛座HL星(HL Tauri)系統中,離中央母恆星約100AU遠處有行星正在形成的塵埃盤;金牛HL比我們的太陽年輕且質量也比太陽大,因此行星可在離母恆星約數百AU遠之處形成。

  另一個問題是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等人承認他們的分析樣本太少,僅有13個,所以不夠精準;但他們已經計畫在未來幾個月內,盡量增加樣本數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如果樣本數增加之後的分析結果仍舊相同,那麼現行太陽系形成模型理論得經歷一次大革命了。

  美國有兩位天文學家去年在歐特雲(Oort cloud)中發現了矮行星2012 VP113,他們認為它的軌道應該有受到一顆暗色且為冰質的超級地球影響,其直徑甚至可能大到為地球的10倍左右,似乎與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等人的研究有所呼應呢!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29



« 回覆文章 #7 於: 2015-07-28 17:23:43 »

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  不知道找如何 ??

lsst
http://www.quora.com/How-will-the-Large-Synoptic-Survey-Telescope-LSST-change-astrophysics-research


但是 真的pluto 外還有地球大小天體 ?

« 最後編輯時間: 2015-07-28 17:26:48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29



« 回覆文章 #8 於: 2015-08-10 10:09:23 »

Nibiru  到現在還是 一直被傳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smf&Itemid=39&action=post;topic=5619.0;num_replies=2

facebook 又有人再貼

« 最後編輯時間: 2015-08-10 10:11:26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29



« 回覆文章 #9 於: 2015-08-14 14:39:38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420531.htm

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发现,在我们太阳系的早期可能曾经还有过另外一颗行星,后来可能是在与海王星的冲撞中离开了太阳系



我们的太阳系曾经一度充满了小行星,但随着几颗气态巨行星抵达各自当前的轨道位置,很多小行星都被带到了太阳系外侧区域。图为巨行星轨道转变期间小天体位置的变化模拟图

目前,新视野号飞船正以大约每小时5万公里的速度朝着太阳系外飞驰。科学家们希望这艘飞船能够近距离地对一颗甚至数颗柯伊伯带天体进行考察,这将大大加深我们对于这片遥远区域以及这里天体的了解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柯伊伯带内一类被称作“kernel”的冰冻小天体群,它们的轨道显示独特的特征,暗示在太阳系历史上,木星曾经由于遭受强大的引力摄动影响而偏离过当前的运行轨道。这一情况表明,在当今的太阳系4颗巨型气态行星的基础上,原先可能还存在着另外一颗气态巨行星,它存在于太阳系的婴儿时期,但在很久之前便已经离开。

大卫·纳斯沃尼(David Nesvorny)是美国宇航局西南研究所的一名天文学家,他在近日出版的《天文杂志》(AJ)上发表相关论文提出了这一观点。纳斯沃尼表示:“柯伊伯带内隐藏着线索。你可以看到它的结构,然后思考什么样的演化路径可能会产生出这样的结构。”

这一被称作“kernel”的小天体群长期以来一直让天文学家们感到困惑,因为与柯伊伯带内的其他小天体不同,这些小天体的轨道和大行星很相似,并且相互之间靠的比较紧密。

纳斯沃尼使用计算机模拟这些小天体的轨道,将时间倒推40亿年,试图弄清楚为何这群小天体会拥有如此不寻常的轨道。模拟的结果显示这些组成“kernel”的小天体是曾一度被海王星引力场捕获,并在海王星逐渐向太阳系外侧运动时被带到今天的轨道上的。

在这一大转变的过程中,海王星的引力场影响下的大量小天体便跟随海王星逐渐远离太阳,海王星每围绕太阳运行一周,这些后来组成今天“kernel群”的小天体便围绕太阳运行两周。

而根据纳斯沃尼的计算,当海王星最终抵达距离太阳约42亿公里,接近今天海王星轨道位置的时候,其轨道有向外侧发生了大约7.5亿公里的“跳跃”。

这次轨道突变让“kernel 群”小天体最终脱离了海王星引力的控制,并最终在今天我们所见的轨道上停留下来。根据纳斯沃尼的计算结果,能够造成海王星这样诡异的轨道跳跃,并让“kernel 群”小天体脱离海王星引力控制的唯一可能原因就是附近存在的另外一个强大引力场——其强度应当是大行星级别的。

然而计算也显示,太阳系中的其他几颗气态巨行星都不可能具备“作案”的条件,因为它们的轨道都不会与海王星交会,更不会以这种方式对海王星造成这样的影响。

纳斯沃尼最早是在2011年,在试图解释“kernel群”小天体的存在原因时最早提出了一颗“失踪行星”的想法。而现在,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可以解释整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机制模型。目前仍然不能确定太阳系可能存在的这“第五颗巨行星”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如果纳斯沃尼的计算是正确的,那么它极有可能是已经被永久性地踢出了太阳系。

事实上,这也已经并非是天文学家们第一次提出关于太阳系中可能存在失踪大行星的想法了。今年一月份,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曾经提出,必须假定在太阳系早期曾经至少还存在有两颗额外的大行星,如此才能解释海王星轨道附近小天体的分布情况。

另外,就在去年,两名美国科学家在奥尔特云中发现了一颗编号为2012 VP113的矮行星级天体,它运行在太阳系外部边缘的遥远空间。这两名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天体的轨道参数显示其可能受到了一颗目前尚未被发现的“超级地球”级别的大行星的引力干扰,这颗未知大行星的质量可能高达地球质量的10倍左右。

而随着美国宇航局新视野号探测器飞过冥王星,这艘飞船将很快进入柯伊伯带区域。目前这艘飞船正以大约每小时5万公里的速度朝着太阳系外飞驰。科学家们希望这艘飞船能够近距离地对一颗甚至数颗柯伊伯带天体进行考察,这将大大加深我们对于这片遥远区域以及这里天体的了解。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peter
正式會員
星系團
******
文章: 49329



« 回覆文章 #10 於: 2017-09-02 21:24:32 »

http://tamweb.tam.gov.tw/v3/mobile/content.asp?mtype=c2&idx=1706

天文學家從觀測證據中,發現巨行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族群。這篇論文刊載在《天文及天文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上。

  目前科學家已經在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發現了3500顆以上的行星,雖然最近的研究顯示,銀河系中大多數的行星都像地球一樣,是由岩石構成的;但也有很多質量相當於10-20倍木星質量(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20倍)的巨行星。
==


https://technews.tw/2017/07/25/evidence-discovered-for-two-distinct-giant-planet-populations/#more-271222
像木星和質量重達數千倍地球質量的更大質量行星(太陽系裡並沒有這樣的行星存在), 是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分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族群。

質量小於 4 倍木星質量的行星,較容易在金屬含量高的恆星周圍形成。而介於 4 至 20 倍木星質量的行星,母恆星則較少金屬,質量也較大。這顯示這些巨行星和小質量行星是以不同的方式形成。分析結果顯示兩種行星形成方式都對,第一種是形成較低質量的行星,另一種則是形成較大質量的行星。較低質量的巨行星(小於 4 倍木星質量)可能是由核心吸積過程形成,較大質量的巨行星則多由重力不穩定所形成




從這張行星質量和母恆星金屬含量的比較圖中,可以發現巨行星分成兩群的現象。(Source:Santos et al. 2017)
« 最後編輯時間: 2017-09-02 21:26:21 由 peter » 已記錄

請連署支持翠峰天文科技觀星園區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3019034900
頁: [1]
  列印  
 
前往: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會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觀星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7 | SMF © 2011,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spacer.png, 0 kB